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会感恩》,我们知道上个礼拜四是感恩节, 大家可能都收到了家人、朋友、同学等发给你的感恩祝愿。那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和成语,讲的也是感恩。
但是《扬子晚报》曾报道,镇江 “精华书店”的老板巫先生曾经在2004年出资10万元资助过100名高三贫困学生。他说,他也不图什么回报,只是同情和敬仰这些品学兼优的学子。新年来了,他收到了许许多多的贺卡和祝福的短信息,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亲人的,有来自客户的,但没有收到一张他曾经资助过的大学生的贺卡,哪怕是一条短信息。作为政协委员的巫先生,在市政协会议期间谈到了这件事,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感恩教育上还有许多许多的工作要做。
其实,巫先生所遇到的并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个已经很普遍了的社会问题――感恩问题。就是在我们学校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情谊和恩惠,认为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比如,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又无微不至,有的同学却嫌烦。除了父母的养育,还有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他人的各种服务,甚至是大自然的赐予等等。但对于这种种的恩惠,有时我们却浑然不知,更不要说有一种感激,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的同学对老师长年累月的付出不知感恩,却为老师的一次真诚的批评而耿耿于怀;有的同学对班集体的包容不知道感恩,却认为这个集体与他毫不相干;有的同学对食堂师傅的辛勤劳动不知道感恩,……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感恩心的缺失。
美国的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窃,他的一个朋友闻讯后写信安慰他。他回信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小偷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小偷偷去的只是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幸运的是,做小偷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窃,他没有怨天尤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和气度啊!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因此,他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所以我们要感谢……
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无私的爱;
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
感谢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看世界的眼睛;
感谢同学给了我们与他交流沟通的快乐;
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
感谢生活,让我们岁月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也练就了我释怀生命之起落的本能;
感谢所有一切。
丁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