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每天我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想在放学后和小伙伴快乐地玩一会儿游戏,不行,得学习!听爸爸、妈妈、大哥哥、大姐姐们谈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我没见过、也没有玩过。我的身边几乎没有要好的玩伴,没有可以吐露心声、交流小秘密的好朋友。真想快快变成大人,到那时或许就可以快乐地玩了!”
“平日里,放了学必须回家、不许和小伙伴玩、同学的电话不许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反驳……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大多数家庭里的条约了……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学习乐器、英语、舞蹈,还有画画等,各类的考级、比赛就像紧箍咒一样!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可能,我真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
前不久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前不久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来自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十一五’背景下的少年儿童成长”分论坛上的发言既诉说着当今少年儿童成长的烦恼,也折射出时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和误区――忽视或不够重视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儿童同伴关系。
儿童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儿童同伴关系怎样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怎样促进孩子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
张文新教授指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在同伴中地位较高的儿童通常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性别分化明显,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而且比较友好和喜爱交际。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人赞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归属感的需要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更维强烈。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家庭、邻居、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儿童正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经验确立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张文新教授强调,父母人格和家庭抚养技巧影响着儿童同伴关系。有的母亲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在这类母亲抚养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特征,并形成较低的同伴地位。父母温暖有助于提高儿童与其他儿童进行交往的能力。父母对儿童控制比较理想的方式应该是中等的,过分的或不足的控制会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并使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斥。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活动或感兴趣的东西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感,有助于儿童被同伴接纳。有民主氛围的家庭更容易发展儿童在交往中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正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