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作者为我们叙述的家庭故事,实在普通。父母要孩子去治病,孩子却坚持要去学校大扫除。为了彻底地摧毁孩子的防线,情急之下,做父母的脱口而出:"是不是没有你,这个地球就不转了?"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考的空间。一是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现不良的体验?
"没有你地球照样能转",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以及比我们年龄更大的人们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在过去,甚至就是20多年之前,"个人的价值"是无法得到肯定和张扬的。个人的一切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某一个人又能算老几呢?太阳不是专为你升起的,没有你,地球照样能转!我们无数次地用这句话揶揄过别人,也无数次地被别人用这样的句子打击过。刺激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地失去了敏感。终于有一天,我们会低下头来,老老实实地承认:"没有我,地球照样能转!"
可是,孩子们却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世界里充满了新鲜的活力,没有我们的那些可怕的沉积。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还会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有些孩子甚至会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了我,地球就不会转得这样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明明白白地发现孩子与我们之间的差异,才会发现,孩子们其实有着比我们更丰富、更真实、更富有激情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核心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
现在的孩子们,对自身价值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敏感了。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甚至有膨胀的趋势,简直变成了"自我中心"。其实,细细想想,孩子们是没有过错的。自我意识的膨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没有能长期一贯地坚持把孩子放在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和孩子是一架天平的两端。过去,这架天平似乎很难平衡,不是我们有意无意地翘到了天上,就是孩子糊里糊涂地成了"小太阳"。孩子们很少真正有和我们平等的地位和交流的机会。
摆正孩子的位置,其实是一个教育的策略或者方法问题。
孩子生病了,我们觉得他应该到医院看病。可是孩子觉得去学校参加劳动更重要。这个矛盾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刚刚看到作者向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邻居家一个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听,看看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的回答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慨。他说:"如果孩子还能坚持到学校参加劳动,就应该让他去,我们都觉得劳动很重要。等劳动结束后,再到医院看病。如果孩子病得很重,爬不起来了,他不会坚持要求劳动的。"
这条出自孩子之口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故事的作者一开始就跟孩子商量一下怎么办,而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到医院去看病,孩子也许就不会产生后来的不良体验。
我们当然不是说,凡事都应该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如果孩子在我们的心里真的有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同时,有了平等的交往,孩子即便有不满,也不会产生受到伤害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