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www.999777.com-家长学校 >> 正文
`
|
|
让积极的归因方式促进孩子学业成功 |
2007-3-29 出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语文组
|
|
归因是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心理过程。“我聪明呀!”“我最近学习不太认真……”“考题太难了!”“我的运气挺好的!”……不同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业“成败”有着不同的归因方式。
教育心理学实验与研究表明,在学习中不断创造佳绩的孩子有着积极的归因方式:倾向于把学业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学业失败归因于个人付出的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好;在学习中经常遭遇失败的孩子,其归因方式则是消极的:把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心理学家克莱斯克曾对小学五六年级学习受挫的儿童进行过努力性归因训练,一部分被试经过训练后改变了消极的归因方式,提高了学习成绩;而另一部分被试虽“无动于衷”,但在不危及自尊心的轻松场合下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因此,父母应该敏锐感知孩子的归因方式,积极帮助孩子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悉心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引导孩子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
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效能和自我的力量,享受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孩子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信心大增,热情高涨,愿意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愿意从事有挑战性和有成就感的学习任务。
如果孩子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等外在因素,成功便成了一件与孩子自身无关紧要的事,孩子会“不在乎”、“无所谓”,对下一次的成功自然也没有太多的期盼和激情。学业成功不能真正转化成孩子学习的动力。
·引导孩子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或缺乏努力。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孩子学业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努力程度是内控的、不稳定的。引导孩子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孩子很有可能会在“我没有尽全力”的内疚和自责中发奋努力而“反败为胜”。
但是,父母不应过分渲染努力的作用。“成就只取决于努力”的不现实的认识,会让孩子在多次努力却无功而返后束手无策,怀疑、彷徨、退缩,迷失进取方向。
·帮助孩子避免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
能力是稳定的内在因素。把失败归结于能力差,孩子会深感学习无力、自己无用,羞愧、沮丧、自信心丧失、自卑感加剧,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
|
录入:刘小平 审核:刘小平 |
上一篇:
家长该怎么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下一篇:
早期发现孩子早慧的萌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