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慢性症”是指孩子对某种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弱化的习惯性倾向。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当,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反应迟钝或不起反应,使孩子患上“心理慢性症”。
父母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抱怨、训斥孩子,经常不得要领、“无事生非”地批评、指责孩子,或孩子一有过失便“抖箩式”地新账旧地一起翻……同一刺激“周而复始”,不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抵触心理,而且不断弱化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心理反应,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让父母觉得孩子“无可救药”。
如何预防儿童“心理慢性症”,保证父母的管教发挥应有的效果?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反复使用相同语句。
例如,对于粗心的孩子,不要反复告诫“要用心”、“别粗心”,可以说“瞧你丢三落四的,真担心哪一天你把自己也给弄丢了。”“细心是科学家的必备素质,如果你一直这样粗心,你当航天科学家的梦想恐怕就很难实现了”……诸如此类的表达,既“批评”了孩子粗心的缺点,又轻松调侃、真情实意,使孩子愿意把父母的话“听进去”,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会使用低沉的语调和提醒性的语言。
语调低沉不仅有利于防止双方情绪激动而使矛盾升级,而且还会让孩子感觉到威严和理性,唤起孩子的有意注意,从而“洗耳恭听”。
在管教孩子时,还可事先让告诉孩子“听好了,我只说一遍”以提醒孩子注意听。如果孩子没有注意听,也不再重复,让孩子自己承担不注意听父母话的“后果”。这一招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常能奏效。
○巧用沉默
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就会把他/她的心理能量都放在应对父母的责骂上。父母责骂过了,孩子就认为事情结束了,不会考虑如何改正错误。如果父母“一反常态”以沉默应对,孩子反而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反常”表现上,不由自主扪心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是不是非常生气?”“我干了什么?”……进而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思考改正缺点、错误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