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恢复高考,村里陆陆续续培养了250多个大学生。
69岁的施世纪有一手砌灶头的绝活,附近几个村子的厨房灶头几乎全是他砌的。不过,最令他自豪的是,四个子女全都考上大学,小女儿更是出色,她在1987年的高考中,以高分考上复旦大学,随后又留学美国耶鲁大学。
记者来到施家的时候,施世纪和老伴正坐在家里闲聊,“孩子们都有出息了,我们现在不用干活,他们寄回来的钱,足够我们在农村生活了。”施世纪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统计,从1981年村里有了一批大学生开始,到1998年就已经有204名大学。此后,村里每年有四五个孩子考上大学,去年考上的人数最多,一共有8个。
但是目前,这些走出山村的孩子,毕业以后就全部留在城里工作了。前几年,留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多,最近这几年基本上都回到了杭州、金华和东阳。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就不要再回来了。”60多岁的村支书马齐庆说,因为农村里根本就没有工作的机会,回来就只能留在家中务农,如果没有手艺就根本养不活自己。
最后,马齐庆在分析村里哪些人家能出大学生时,说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如果一户人家爸爸好(能干),那么家里可能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会有出息(能考上大学);如果一户人家妈妈好,那么家里就个个孩子都很好(全能考上大学),而且女儿出嫁后,生下的孩子读书也非常好。”
记者追问他:“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他笑着说:“我讲不清楚,这个原因我讲不清楚,但是村里那么多人家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年来,我看得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