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
2007-9-20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来源:天津教育(2007-7) 发表日期:2007年9月18日
学校的历史虽然有长有短,但其发展历程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我们看到的校园古老而灵动,那些亭台楼阁,老树古藤,古碑石刻,怎能不让人感受到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厚实和蓬勃的生命力。还有,稳定的支持学校发展的校风、教风与学风,虽平实,却营造了优良传统、学校精神,形成了每个学校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将对人的精神素质提高提供一种提升力,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一种凝聚力,对人的潜能释放提供一种导向力。绵长的文化血脉赋予学校更久远的意义。那么,每一任校长是摒弃原来所有,以百废待兴、重整山河的态势“在废墟上重建”,还是站在传承的立场上继承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我赞同传承的观点,因为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创造真正的校园之美。如何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历史、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理清学校文化的精义
学校文化应当是包容的、多元的,甚至允许相异的观念存在,但必须培育先进主流价值。这种强大的主流文化更多地外显为一种舆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它反映了学校的一贯追求和教育价值观,能够充分体现师生的精神与情操。学校文化又应该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校文化更应该是开放的,是面对多元异质文化的选择。
学校文化应当是能凝练学校精神的,绵延学校文化血脉的。学校是一个文化实体,一个文化生成地,所以没有哪所学校没有自己的学校精神。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成长,同样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好的学校精神文化,足以让一块顽石变成精致的作品,学校精神是学校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侧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崇尚宽容,淡泊明志。宽容是大度,其结果是和谐、是团结。矛盾和冲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学会宽容,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淡泊明志、追求高尚就是鄙视劣行、低下,志向远大。教师没有高尚的追求,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学生是不可能的。
学校文化的关键应当是唤醒教师内在的创造激情。校长着力要做好的事情就是让教师有教育改革的激情。其一,功利、物质的刺激可以焕发教师一时的积极性,但不是永久的,这只是浅层面的唤醒。关键是在深层面上唤醒教师内在的激情。其实,教师有较高的追求,他们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管理者要注重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双管齐下,创造一个可以容许和鼓励每一个教师都能从工作中争取“内在报酬”的工作环境。其二,领导是一种引导。校长引导教师创造,可以焕发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永久能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河东区教育中心肩负着与广大中小学校共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技术部门怎样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教育中心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河东区教育中心组建于2001年,从初期合并,到壮大发展,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其前身是河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河东区教研室、河东区教科室、河东区电教室,建校建室时间不一,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把这些文化整合形成教育中心的主流文化,而且又允许各处室各具特色的文化存在与发展,是摆在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邀请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老校长、老主任到中心回顾建校、建室的历史,畅谈校、室发展的过程,憧憬中心发展的未来,旨在整合与传承“中心”的文化,从而确立了“以环境综合改造为先,内涵发展为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展道路。
追求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被认同了的系统观念、行为和制度。人们身在其中,受其感染,就像鱼缸里的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鱼的生长,这就是文化。学校管理的境界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校长与所有成员达成某种共识。为此,我们发动全体教职工开展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心’作用,推动‘中心’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进而改造已有的管理机构,确立符合“中心”实际的组织结构,依此确立“中心”各成员的权利范畴。“中心”的文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教师才华的蕴积、彰显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一个相互提携、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教育中心出现了“智者尽其谋,劳者尽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的良好局面。
精心打造彰显教育中心职能的环境文化。教育中心担负着四大职能,即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支持,是引领全区中小幼的业务部门。在局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修建操场,粉刷教学楼,建了多功能厅,建了能容纳500人的学术报告厅。至今,已承接市区级大型会议近百场,教育研究活动几十场。以楼内外的宣传橱窗展示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以教师的风采演绎教研员的精彩。拥有先进的网络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两间,供全区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拥有区域教研信息网,供收发有效教育教研信息,向各基层单位提供网络支持。购置近60台笔记本电脑,满足一线教师研究活动和专业学习需求。
完善“中心”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于教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制定应该人性化。因此,河东区教育中心建立了凸显本校优势,体现校本风格,具有“中心”特色的制度文化。如,把加强教研员、教科员、培训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教育制度化,努力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开展以“责任+能力+精神”为核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制度化,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又如,制定了教师的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和工作纪律,制定奖励制度,促使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学科点评、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再如,制定学习、进修和学术论坛制度。搭建平台,努力使教研员提高号召力、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水平,使教研员走得进学校,走得进课堂,走得进教研组,使教研员拿得起话筒,拿得起笔杆,拿得出精品。
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文化。围绕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努力发挥“研究、指导、评价、服务”的工作职能。我们引导全体教研员、培训教师走“学习、实践、研究、总结、提高”之路,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实践。到学校研究指导教学工作要有方法、有感情,和教师建立平等、和谐、互动、共进的关系,创设教学研究的环境,激发教学研究的热情,汇集教学研究的火花,推广教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参与和引领学校的校本教研。教研员首先要做服务员,起到创设研究情境,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作用,倾心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教研员其次是运动员,不断学习,亲身实践,确保自己的专业水平日有所进,月有所长。教研员更应该是教练员,熟悉教学规律,精通教学研究方法,掌握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点拨得法、启发到位、指导有效。在新一轮课改中,让教研真正体现研为教用,研为学用。
从研究内容来看,教研室应克服“闭门造车”的倾向,而是把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推进到课堂。课堂是教学研究的最前沿阵地,在杜威看来,教室是学习的实验室,斯腾豪斯则把课堂作为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催生着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教师每天也都在寻求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策略,我们只有深入课堂,才能及时掌握了解这些真实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的工作才能提高主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研究的方式看,三级教研势在必行,即常规性教研、提高性教研、专题性教研。常规性教研旨在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以统一教学内容、进度、时间、难易程度以及教案编写、教学方法交流和教学内容处理为主要内容,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性教研旨在通过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经历和教学反思是研究活动的主线,教育叙事或教学论文是研究活动的结晶。专题性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学专题研究,突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促进教师在教学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开创教学的新局面。研究专题通常产生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的成果。三级教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三级教研对教研员和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教科研、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支持围绕教研开展工作,教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研文化。要把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目标,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深化改革,教育中心已形成“学校新环境,师资新阵容,教研新格局,科研新局面,信息新技术,培训新面貌”,教育中心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优秀的学校文化等同于卓越的品牌,是校长带领学校前进的首要战略。面对今后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更要将“中心”精神、优势积淀为文化底蕴,最终浓缩为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作为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中心的持续进步,促进河东教育的和谐发展。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寄宿制学校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
对话式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形成“对话文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