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关注新课程 >> 正文
`
|
|
“研究课”代替“公开课”带来长远效益 |
2007-9-20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研究课”代替“公开课”带来长远效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5-18) 发表日期:2007年6月5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公开课组织模式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作为一名教研员,当我试图变革教研组织方式时,我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我以“研究课”代替公开课,在多次组织县级研究课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教研组织模式。
充分的准备是研究课效益最大化的前提
研究课前,根据比较长远的教研计划以及课改的重难点教学实际情况,考虑执教者本人的特长、素质,由组织者物色执教者或者在自愿申请者中选择研究课的合适人选,改变教师单纯为了自己职称而“主动”申请上“公开课”的局面,改变强迫年轻教师上“汇报课”的局面。而上课具体内容则由执教者自己决定,但是要符合该次研究课的主题要求。教研员作为组织者应参与选题,并组织执教者所在学校同学科教师参与,一起研究。执教者综合大家建议,形成教学设计初稿,提交组织者以及所在学校教师研究探讨,执教者在修改稿基础上进行试教。组织者与执教者所在学校教师听课,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最后执教者形成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执教者上研究课时决不能在试教班级上重复的研究课。
另一方面,要求听课者必须认真钻研所上研究课的内容,准备一份与研究课内容相吻合的教学设计,或说课稿,或自己所上该内容的课例分析,或与该次研究课主题内容相关的一篇论文,等等。给听课者以足够的准备时间,为下一步听课、评课作好扎实的准备。如果听课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听课时可能不知所云,或者不得要领,评课时,要么默默无语,要么说些套话、空话、废话、恭维话,唱些老调、高调,给人戴高帽子,要么满口新课程名词术语,却毫无针对性,缺乏实际内容。
在要求听课教师准备的同时,教研员也要精心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广泛翻阅相关的资料,融合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设想。如果教研员课前不下一番深入研究的功夫,就不能有效地听课,精当地评课,就不可能恰当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执教者、听课者、组织者长时间、深入、充分的准备,是保证研究课效益最大化的前提。
在研究课上课当天,事先让听课教师熟悉听课内容,不能一边听课一边看教学设计,一边记录听课内容一边观察课堂发生的实际情形。如果听课教师同时做四件事情,就会顾此失彼,降低听课质量,从而降低评课质量。让听课教师带着听课目标听课,比盲无目地听课更有效。
教学设计、论文评选要在公开交流的基础上开展
在正式评课之前,安排教学设计、论文、课例分析等材料的交流活动,现场递交教学设计、论文和课例分析也就等于直接参加县级教学设计、论文评选活动。同样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共同参与备课,然后将相同内容的教案,再汇聚集中起来,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有利于执教者、听课教师博览、博采、博取,既可以分享智慧,又可以集思广益。教学设计、论文评选,在公开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既可以避免教学设计、论文评选的暗箱操作,又可以有效防止教学设计、论文的随意抄袭、克隆。此环节可谓一举三得:一是检查了听课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二是丰富了研究课的内容,扩大了一节研究课的意义;三是教学设计、论文公开化,有利于评选活动朝良性方向发展,形成纯正的教研氛围;评比结果又能对先进教研组评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汇聚集中,好比一颗集束炸弹,会爆炸出无法估量的教研效益。
教师要率先在评课中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材料交流完毕后,评课正式开始。在评课中,我引入了多元评价。首先是执教者自评,接着安排不同程度的听课学生点评。学生作为研究课中的学习主体,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因此可以说“课堂好坏学生知”。在以往的评课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被忽视的,学生应有的与其他听课教师同等的话语权也被无情地剥夺了。在新课程中,学生应作为不可替代的一元,参与到评课活动中,与执教者、听课教师和组织者平等对话。作为县级研究课,听课者一般有四五十人,人数较多,不可能有时间一一从容发言。因此,在组织评课时,我要求同校听课教师不要坐在一起,同一性别老师也不要坐在一起。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要率先这样做,在评课中实行合作探究的教研方式。在自由评课之前,由听课老师三四人组建一个临时小组,小组内先讨论交流,一人将组内评课观点汇总,然后代表本小组发言。不要求发言绝对正确,但态度要绝对真诚。由于事先充分准备,评课者态度端正,听课专心,所以评起课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执教者虚心纳谏,主动要求大家多提批评意见。作为教研员,我也以一个听课者的身份发言,既不是对研究课的盖棺定论,也不是对执教者的总结性鉴定,而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求面面俱到,也不求四平八稳。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发言要追求思想性、思考性、启发性,促使执教者和听课者在研究课结束之后,乐于继续探索。
研究课应该有“头”有“尾”
评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究课还应该有“尾声”。执教者在听取评课意见的基础上,写出一篇教学反思,我把它挂在我们的教研网上,供听课者研究。听课者回去还要研究几十份交流材料,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专门开辟了教研交流网络平台),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上公开课,这样又在每个学校生成一个个的研究课。作为组织者的我,不仅要为执教者的这节研究课写总评、总结,还要研究教师听课记录、评课记录,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以后的教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外,我还要组织评委评选教学设计、论文,将获奖情况登记统计,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积累依据。
这样组织一次研究课,虽然比较复杂、繁重,但是它的效益是显著的、综合的、长远的。这种研究课的组织模式,创建了执教者、听课者(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和组织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端正教研方向、浓厚教研氛围、提升教研质量,追求执教者、听课者和组织者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提高的多赢效益。它的效益不仅在当下,而且在将来,是动态生成的,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
下一篇:
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