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日前应邀来四川参加“希望图书馆”捐赠仪式和读书活动。叶永烈是一名科幻、科普文学与纪实、传记文学的双栖作家,他创作的速度和产量是惊人的。他11岁在家乡《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发表小诗,19岁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普著作《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到如今的40余年中已出版各类著作300多部。在现场,叶永烈饶有兴致地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为什么”。
一位女孩向他诉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看课外书,他们说,只有课本和辅导书才是正经书!”叶永烈让小女孩转告她的父母:“除了教科书外,孩子们要多看课外书,才能扩大知识面,打开思路。思维开阔了,功课也会学得更好。”
一位小男生向叶永烈请教:“我老是写不好作文,怎么办呢?”叶永烈说,根据自己写作的经验,写好作文需要掌握5个诀窍,即“五多”——多看、多读、多写、多思、多改。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正因为11岁时发表一首小诗,一下子连升三级,从普通的少先队员升为大队的宣传委员。一当宣传委员,就要编墙报,编黑板报,这样对于文学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哪怕我后来‘误入歧途’报考了北大化学系,但最终还是从事文学创作。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叶永烈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工作。1990年、1992年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了美国,他们都因成绩优秀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现在的年轻父母都非常关心教育孩子的问题。一位到会的家长问他:“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像您的孩子那么优秀?”叶永烈非常谦虚:“我的孩子并不是很优秀。不要认为孩子去了国外就很优秀。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本身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榜样。在家里,我非常忙,每天从早到晚地写作。孩子们看见爸爸妈妈对书那么感兴趣,很自然地他们也会多看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不看书就觉得很难受,他们也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我们当父母的也没说什么,他自己就会很自然地去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叶永烈家的书特别多,像个小型的图书馆。他对孩子说,书架上的任何书你都可以看,但必须记住从哪里拿的,放回原处。一次只能看一本。他做了两张卡片,写上他们的名字,书从哪里拿的就把卡片插上去,看完后就把书放回,把卡片取出。他家有文学方面的书,也有科学方面的书,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他的大儿子在美国硕士毕业后,有一次打电话给他,第一句话就问:“爸爸,家里那本《巴顿将军传》还在书架上吗?”他答:“在呀。你问这干什么?”原来,儿子在美国求职,那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招员工,只招一名,可是报考的却有30多位。应试时,轮到他时,考官不问业务,考官认为——你既然是硕士毕业,业务上应该没问题,第一句话问的是:“你知道巴顿将军吗?”考官问这话,主要是想知道他对美国了解不了解。他的儿子因为小时候就看过《巴顿将军传》,于是就
滔滔不绝地说起巴顿将军,从巴顿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伟大贡献,到巴顿将军最后死于车祸,与汽车有关等等,说了关于巴顿的很多事。结果,30多位报考的人,唯有他被录取。
“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人的一生很重要。我觉得小孩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正处在成长的时候,父母要多费点心血。就像小树苗正在成长的时候,要把它扶正。要教他诚实做人,努力学习。到了长大的时候,大人一般就不需要多管了。”叶永烈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