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一个年轻教师的“成功”心得

2007-10-23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一个年轻教师的“成功”心得 
 
来源:上海教育(2007-9)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6日  
  
        
陈寅,一名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凭着勤奋、努力和对教育事业的一份热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明星教师”。他的成功对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也就更具样本意义。 

执教刚满10个年头,却已发表论著百万字,获得多项市级科研最高奖,并卓有成效地将其运用于课堂; 

所在的学校生源并不出众,但他所带的班级与教研组却成为了市、区的先进集体; 

刚满3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33岁时更幸运地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赴北戴河疗养。 

他,就是上海市继光中学化学教师陈寅。头顶着众多令人艳羡的荣誉,他心中想的却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对学生的付出应该更多”。 

科研“充电”: 

好教师首先应是好学生 

那是令陈寅至今难忘的一堂课。 

1997年,正值学校师资队伍青黄不接之时,工作才一年的陈寅被要求“试教”高三年级的一堂化学课。第一次站上高三讲台的他不敢懈怠,认真作了准备。课快上完时,全班男同学突然集体鼓掌喝起倒彩来。看着那一双双嘲弄的眼睛,陈寅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教室的,一整天就像失了魂一样,感觉特别失败。”那一晚他失眠了。凌晨2点,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起床继续备课,并且在第二天一早赶到学校,要求当时的副校长、“师傅”陆一鸣再让他上一堂课。 

第二天的课获得了成功,但陈寅却并没有因此感觉欣喜,因为为了充实这堂课,他将两节课的内容合并成了一节,“上得好并不是因为我有实力,而是我用了违反教育规律的方法唬住了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短短两天让陈寅经历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心灵振荡:三尺讲台虽无风浪,要站稳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段时间陈寅一节不落地听了“师傅”所有的课,而且只要区里有优秀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哪门学科,他都去听。同为继光中学教师的妻子记得,那时每天晚上陈寅都会逼着自己做上50道化学题,不做完就不睡觉,一年下来他足足做了一万多道题。 

可这还不能让陈寅感觉“解渴”,相反他更觉得要学的太多,不知从何下手。“要做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自己首先应该充满着能量,要做好老师,自己首先应是好学生。”陈寅说,学让他知不足,教让他知困,而研让他知其美。“研究让我开始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这个过程就像在给自己打气,每深入一点,就自然地觉得底气足了一点。” 

激发陈寅能量的“*****”来自2000年他申报的市级课题《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在完成课题后,他突发奇想,开始着手编写一本适宜教师和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实用手册,作为课题的附件。谁知这一写一发不可收,靠着1500元的课题经费,陈寅“泡”了两年图书馆,查阅了500多本专著,最终拿出了36万字的《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拿到指导手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老研究员施其康感慨:“小陈完成课题后,又用了超出课题4倍的时间完成指导手册,太不容易了!”国内有关专家也称赞“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专著”。 

此后的4年间,陈寅连续完成了两项市级课题,三项区级课题。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果鉴定活动规格高、要求严,已连续5年一等奖空缺,而陈寅的研究成果《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没有让这个一等奖再空下去。 

科研让陈寅的教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短短几年中,他18次执教国家级、市(区)级教学公开展示。2006年12月,他执教市级公开课“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获得了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祖浩教授的高度评价,称赞他“在巧用化学史料、活用科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设计、内容线索重整、方法引导以及教学策略运用等方面都值得研究和回味”。 

教学“还原”: 

是智育更是心育 

在同事眼里,陈寅上课路子“怪”,天文地理样样来。 

在学生看来,陈老师的课故事多,上课像“说书”,听他的课从不会打瞌睡。 

而陈寅却认为自己是在“还原”教学,因为“上课是智育更是心育”。 

2005年,上海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民族精神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曾经承担过《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起草和修改工作的陈寅对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人资源,感受特别深刻。 

“任何学科教学都应具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学就赋予知识以意义、以灵魂”。陈寅认识到,学科中本身蕴涵着丰富教育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衔接。“我的教育对象就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化学反应炉’,在教育上,教师就要起到净化、助燃的作用。” 

2003年,某地出现“注水肉”事件,陈寅及时搜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卡拉胶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学生获知后无不痛斥黑心商贩的损人利己行为,生命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头。 

2004年的“硫磺蜜饯”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6年的“SKⅡ化妆品”事件,每当有化学污染给人类或环境造成破坏,陈寅总要给学生指出污染事件背后的原因。“因为了解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比掌握一个知识点更重要。”陈寅说。 

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渐渐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今,学生大多能做到:进超市买东西自觉选择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洗衣服选用无磷洗涤剂,生活中尽量多走路少坐出租车以减少车辆带来的污染。陈寅把这叫做“曲线渗透”。 

但是妻子知道,课堂上的旁征博引靠的是他数倍于他人的努力付出。到过陈寅家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书房中那摆满一面墙且高及屋顶的巨大书橱和数千册书籍,这里被他誉为是自己的“小型图书馆”。 

陈寅喜欢将人文、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融入他的教学,因为他认为“这些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使人成为物质的主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陈寅一年仅自费订阅的杂志就有数十种、上千元。“多少个节假日,他都是在上海科技情报中心度过的。去时一瓶矿泉水,两个面包,回来时变成了一捆复印资料。”说这话时,妻子满是心疼。 

在妻子的眼中,陈寅并不是个聪明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每次课前,他都要让我当他的学生,听他把上课的内容反复地讲,一句一句地改”;而在学生和同事们的眼里,陈寅却是另一个样子——“他的课开场白一定是别具一格,讲钢铁腐蚀,他会从《冰海沉船》的电影引入,讲乙醇,他会先说曹操作的酒诗”,“他的课语言风趣、精炼,一气呵成”,“他的课会有许多迁移的内容,所以他的教案总比别人厚”。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也许是对陈寅最好的解释。2000年、2004年陈寅两次被破格晋升为一级教师、高级教师。2004年9月,他成为虹口区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化学学科带头人,而那一年他刚满30岁。 

师爱永恒: 

为学生更多一点付出 

陈寅的母校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贺宝根今年8月在科研考察中舍身救学生,自己却以身殉职。陈寅说,他与贺教授有一面之交,2005年底参加上海春季高考命题时贺宝根是组长,他是组员。得知贺教授的事后,陈寅感慨:“那是贺老师一定会做的事,因为爱学生是一名教师永恒不变的人生定律。” 

暑期里,虽然申城热浪滚滚,但陈寅依然坚持准时出门,赶到他的结对帮困学生何佳辉家里,帮他辅导功课。几年中,陈寅担当起了市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区“千人助学工程”的慈善义工、志愿者工作,还奔赴云南进行支教。节假日,他更牺牲休息时间,多次在上海市爱心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授课。他说:“我要做一名钱袋的蓝领、知识的白领、师德的金领。” 

陈寅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想当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更有幸受到优秀教师的启蒙,这让他对教师之爱有着更深的体会,“师爱应是种大爱,既要有博大无私的境界,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发动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成才”的班级建设思路。 

学生胡衡,理科成绩出类拔萃,英语常居班级末流。陈寅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为他作竞赛辅导三年,指导他六次参加市、区竞赛,获一次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每次竞赛结束,即督促他补修语文、外语;允许他在化学课上自修文科,允许他不交理科作业;但必须参加外语补课,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文科作业。特殊的教育,特殊的关爱,胡衡逐渐领会了全面发展的意义,培养起责任意识。那年高考,胡衡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其中外语成绩达130分;进入大学即参加化学竞赛,在与大三、大四学生同场竞技中,勇夺第三名。 

陈寅带的班级,学风浓厚而不沉闷,充满竞争但不偏激,学生个性飞扬,大气大方,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学生陈建华如今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陈老师很有特色,做班主任时,每天的早课前,他都会给我们讲一个关于人生的小故事或小典故,兴致高时,还会在黑板上写上一段诗,他的字非常漂亮,听他的早课总是有美的享受。” 

毕业了,许多学生还常常和陈寅保持着联系,学习、生活上的喜怒哀乐,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者就是陈老师。“他是我们的师长,也是朋友。是师长,因为他很有智慧;是朋友,因为他值得信赖。” 

8月22日下午,听说陈寅即将起程赴北京,已经毕业了的学生都赶来为他送行。面对学生的祝贺,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陈寅心里想得最多的却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化学老师,但愿能有更多的时间,让我能潜心钻研教学,为学生更多一点付出,为化学教学更多一点贡献。”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

  • 下一篇: 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艺术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467701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