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艺术 |
2007-11-26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艺术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集体备课这一新的备课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领导、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各地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但是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容易走进误区、流于形式。笔者结合自己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及本校实施集体备课的成功做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艺术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目前,集体备课已成为各地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1.集体备课是“标准答案”。据报道,一所学校举行观摩课教学活动,每位教师上的是同样内容的课,听课教师听到的四节课都是一个样: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他们不觉有点儿纳闷,为什么四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集体备课了。其实,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很常见。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不能使集体备课成为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流程。
2.集体备课是“网上资料的拼盘”。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的备课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加取舍、全盘吸收。
3.集体备课是“教案之和”。在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集体备课组长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任课教师,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称之为集体备课。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4.集体备课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集体备课都由备课组长“一包到底”。由备课组长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定位教学目标等。这种“家长制”的集体备课不利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充分展现与提高,容易使课堂教学走进程序化的模式中。
二、发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我校的“集体备课”,是指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组内教师根据进度按时进行集体研讨,形成科学实效的方案,每个教师又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风格对方案进行适当增、删、改、补的备课行为。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学期初,教研组长以组内教师多少为单位,将学期所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给组内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备课组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此为“一备”)。发言材料必须包括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注意事项等环节。
2.按实际进度(以最快的班级为准)提前一周(或两周),由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发言材料就该组的整体设计进行解读,然后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构想结合自己的思考展开讨论,并由专人做好活动记录。活动后,教研组长将活动记录送教务处审阅、登记,主备教师发言材料送教务处存档。
3.主备教师辩证吸收组内教师的建议,博采众长,并对自己原有的设计(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撰写课时教案(此为“二备”)。然后拉开行距(以便于其他教师个性化的增、删、改、补)打印,并装订成册,组内教师人手一份。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可以在空白处增、删、改、补,加注个性化的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实际,此为“三备”)。
4.上完课后,在课时教案的后面书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在组内集中交流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理性指导。
为了使集体备课更规范,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为此,我校加大了对各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的监控力度。首先,明确了备课内容和目的,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教研室实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其次,成立了分管领导牵头、教务处参与的检查评价小组,建立了教师自评、他组互评、检查评价小组终评的评价机制。检查评价小组要认真查阅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主备教师的发言材料,为教务处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检查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教研组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总之,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交换意见,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接受,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发扬,个人的教学艺术得到了升华。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一个年轻教师的“成功”心得
下一篇:
学困生转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