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关注新课程 >> 正文
`
|
|
“四阶段”理论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把脉” |
2007-11-26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四阶段”理论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把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9-27) 发表日期:2007年9月30日
按照师生使用资源的机会来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作出判断,可以分为教师水平提高、辅助教学、辅助学习、互动交流四个阶段,并据此为学校和地区提供依据,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今后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案例百花齐放,模式繁多。我们是否能对本校所处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作出判断,明确发展任务呢?如果我们的答案不很清晰,那可能会出现人为的物质、资源浪费等问题,甚至迷失方向。
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论述很多,国内学者有四阶段说(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美国有三阶段(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和工具模式)的描述,等等。我们先看如下几个论断和事实。
首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影响是不确定并充满争议的,这是世界银行2005年年底的调研结论。据此,我们很难对某个理论的科学性作出判断,比如认知工具理论、媒体等同理论等,只是在实践中把这些理论作为假设或原则来默认和遵守。
其次,如果把信息技术放到教育资源的大范畴中考虑,赫伊内曼和富勒1989年的研究结论“生均资源水平影响教学方式和学习结果”能给我们如下启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和水平影响教学方式和学习结果,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比如研究表明,把计算机放在普通教室比单独集中放在计算机教室更有利于学生高级技能的培养。
再次,生均资源水平一方面代表生均接触资源的机会,另一方面还包括使用水平。而研究表明,使用水平与机会相关,所以下文只用接触机会一个因素来分析,而且这个资源接触机会同时包含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根据以上论断和事实可以得出,按照师生使用资源的机会来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作出判断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从1994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据、国内发达地区(以北京部分学校为例)和一般地区的水平作一对比,再向未来延伸,得出我们立足现实的对当前阶段的划分和判断。结果如下:我们的发展阶段分为教师水平提高、辅助教学、辅助学习、互动交流四个阶段。
当学校仅有几个机房且用不满、仅备课室可以上网甚至不能上网、教室无大显示设备时,是第一阶段。任务是满足教师的新奇感,从改变教师生活、学习习惯入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凡是以教师为主使用技术手段、加工教学内容,即使是全校所有教室都有投影并能无线上网,也是辅助教学阶段,教师共享经验、技术手段作为认知工具切入教学是该阶段的任务。
每个教室都有若干电脑供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小班教学、纸质阅读材料和各种设备等传统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比例平衡是辅助学习阶段的主要特征,教师面临指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挑战。
随时随地学习、师生间校内校外畅通交流、资源总量丰富且结构平衡是互动交流阶段。届时,目前长期稳定的学习理论可能会产生变革。
上面的各阶段依据简单,任务明确,已被不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比如有的学校所有教室都有多媒体且联网,再投巨资建无线网络和视频监控,意义不是很大,不如增加教室内的阅读材料和让学生方便地用电脑上网。当生均资源总量少和应用水平有限时,技术手段难免会成为教师集成不同媒体的工具,难免重效率轻认知,甚至作秀、人为物用,对此不能一味批评。
提出四个发展阶段的意义在于为学校和地区提供依据,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今后的任务。该发展阶段理论还包括如下说明:一是前三个阶段必须顺序经历,不能跨越,提前追求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二是高级阶段包含着低级阶段的学习方式和结果,该阶段高水平的结果并非自发获得,而是以师生的自主性为必要条件;三是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共享优质资源来体现;四是后两个阶段各个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并无固定模式。(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曹飞)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谈教学反思
下一篇:
一位课改老专家谈新课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