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研成果 >> 正文
`
|
|
人文学科需要开放模式 |
2008-3-4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人文学科需要开放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12-1)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4日
在传统科学知识观和教育观的支配下,教学的核心任务或基本任务就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人文学科没有按照自己的知识性质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有效性受到了影响。要提高人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
人文学科有效教学的方法是什么呢?这需要理解人文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哲学上考虑,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由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即“事实”、“价值”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三类不同的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对于意义问题,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如人活着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挣钱?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出现了许多“产品”,如表达相应主题的哲学、诗歌、绘画、音乐、文学和雕刻,等等。
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比较起来有其独特的性质:就知识的性质来说,自然知识是客观性的,社会知识是准客观性的,人文知识则是主观性的;就知识的目的来说,自然知识的目的是描述性的,社会知识的目的是策略性的,人文知识的目的则是反思性的;就知识的进化方式来说,自然知识的进化是直线性的,社会知识的进化是阶段性的,人文知识的进化则是螺旋性的;就知识的适用范围而言,自然知识具有普适性,社会知识具有地域性,人文知识则具有个体性;就知识获得的途径而言,自然知识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社会知识依赖于实践和案例,人文知识则依赖于反思。
因此,人文教育的方法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和“训练”。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种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各方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作为有效教学的条件,教师和学生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作为教师,则要放弃久已习惯的权威地位,以平等的精神组织教学。把握这一点,人文学科的教师恐怕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即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观。
实施开放性教学,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我们不妨提三点建议。
以开放的心态使用教材。进行开放式课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使教材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其名称也应改为教学参考书,或主要教学参考书,这就需要教师学习采集最新的活的信息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有时,教师可以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进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有时,教师也可以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创设开放式课堂氛围。开放性教学要求摆脱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束缚,在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尊重学生这一主体。毕竟学生是教学的主动者,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受益者。教学过程应充分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破除学科界限。人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从该学科本体来理解其所蕴含的人文知识,而且应该通过该学科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只有将人文知识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升华对意义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魏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化身
下一篇:
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