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www.999777.com-优秀习作 >> 正文
`
|
|
小巷故事(高二12班姚洁莹) |
2008-3-27 出处:团委、学生处,地理组
|
|
探访古巷——梅花碑
吴山脚下,鼓楼旁边,有一条藏龙卧虎的小巷,叫梅花碑。
梅花碑东起城头巷,西至佑圣观路,南通道连长寿弄,北通道连水亭址。长210米,宽6米。梅花碑的所在地原为南宋德寿宫的一部分,明代在这里设有署理木税的南关工部分司。明末,潞王来杭居于南关分司内。当时该署庭院内有梅树和芙蓉石等景物,因而议事厅有“梅石双清”的题额;厅南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花和石,称为“梅花碑”。后来乾隆帝来杭,见后十分喜爱,将碑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民间遂称此处地名为梅花碑。可惜此碑在文革初被毁。倒是送往北京的原碑,现尚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原在圆明园)。今杭州梅石园中的“梅石双清”碑为近年刻制。
关于梅花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早年间,杭州有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石头,映着一株梅花影子。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把那块石头挖起,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老石匠不灰心,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梅花雕成了。老石匠的心血呕尺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老石匠没有儿女,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便带着一群手下,到了老石匠的坟地看石碑。他很高兴,回去和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起来。火苗一舐到石碑,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来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据传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真碑被搬到北京,留下一块赝品糊弄杭州百姓。清时,梅花碑东面为织造衙门,西面为育婴堂和观梅古社,两边街广路阔,南北不过数百米,平时医卜星相、糖色果点、各式摊贩云集,新年里更有卖艺者、说大书者、唱大戏者加入其中,摩肩擦踵,热闹非凡。民国后,织造衙门改为行政公署;在城站和旗营即现在的龙翔桥设立了两个戏院;湖滨和龙翔桥一带的旗营城墙被拆除后,旧址被开辟成公园,西湖少了一道屏障,杭州多了一块绿地,于是喜欢风景者,逛湖滨、荡西湖、穿梭在苏白两堤;爱热闹者,去戏院,赶庙会,各得其所。此后新年里城隍山、梅花碑去过没有之类的寒喧,渐次从杭州人的言语里消失了。
大概大家都很钟爱“梅”字,北梅花碑与佑圣观路交界处簇簇新的梅花三胜公寓不算,连南梅花碑上的烟酒店也很雅地取名叫梅竹烟酒行,很有意思。
高二(12) 姚洁莹
|
|
录入:周燕 审核:周燕 |
上一篇:
小巷故事(高二10班何佳骏)
下一篇:
小巷故事(高二11班徐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