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研成果 >> 正文
`
|
|
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
2008-4-1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3-27)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8日
新课程下,我们需要对过去习以为常的听评课的方式及目的进行重新审视。本刊将继续开设讨论话题“新课程下我们该怎样听评课”,如果您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听评课主体、方式及目的,常态课、公开课、优质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应有什么样的听评课方式及目的等话题有话要说,请踊跃参与讨论。
——编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多带有甄别和奖惩的功能,听评课的结果多与评先表优、提职、晋级等联系起来。因此,参与听评课的人多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看教师的导语设计,看教师的讲授、提问,看教师的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而学生的表现则常常被忽视。现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听评课时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听评课时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几种状态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听评课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上课教师自己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这样的课不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课,不是好课。
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把学生看作容器,而是看作期待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课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了,要想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课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能否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因此,在听评课时,听课者要关注教师能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或为活动而活动以及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教师也常把“教教材”做为教学的重点,认为只要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行。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听评课时,听课者要关注教师是否善于用教材去教,能否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去仅凭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就可以走上讲台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当然,任何事情单方面走过了头都是可怕的。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一节语文课可能会被上成艺术课、生物课,等等。显然,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教学组织策略很多,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听课者在听评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自主性教学策略。关注教师的自主性教学策略主要看: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在课堂上教师能否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探究性策略。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激励性教学策略。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淑伟)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人文学科需要开放模式
下一篇:
学习“模式”岂能剑走偏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