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2008-10-16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编者按:

  如今的孩子,承担了家长太多的期望。当孩子尚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家长就已经开始畅想他的美好未来。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所有这些构想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付诸实施。然而与此同时,许多父母又以工作忙为理由,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幼儿园和学校,让这些教育机构成为实现自己美好设想的全部载体。殊不知,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教导,那么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将是生命中的巨大缺陷。

 

在陪伴中发现成长拐点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马建强

 

  从古到今,中国人历来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做个有教养的人,做个光前裕后的人,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期许与荣耀,因此有了“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有了“岳母刺字”的感人场面,有了“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直至“傅雷家书”等的前赴后继。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要积德行善、孝行天下,二要读书明理、立己达人,即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庭教育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所以有哲人说:摇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一个好父亲胜过10个好校长。当然,也有过于夸大家庭(包括遗传)与家庭教育作用的、现在看来是十分错误的言论,比如“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客观地讲,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先天禀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努力、时代机遇等。

  其中,自然家庭教育的作用则是与生俱来、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双亲俱在的孤儿

 

  如今社会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一般城市家庭都是“4、2、1”结构,一个孩子独自承担了以往几个孩子共同承担的期望。同时,由于现在社会处于急速上升时期,年轻父母工作忙、生活忙,甚至连休闲也忙。所以,孩子出生以后,就被父母寄予无限期望,但有些父母不是选择自己来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引导孩子,而是只承担了十月怀胎的生养功能,然后便放弃陪伴。于是月子保姆开始走俏,因为月子保姆是“专业出身”,不仅能代替母亲喂养孩子,还能开发孩子的早期潜能。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许多父母就把孩子的早期养育权交给各种高价全托的亲子班、小托班直至幼儿园,因为他们觉得要让孩子优秀,就一定要抢先一步,而且要专业化、他人化甚至军事化。讲得刻薄一点,这样的父母其实是让孩子在双亲俱在的情况下遭受着孤儿的待遇。

  羡慕小狗的孩子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更是成天挣扎在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培训班里。父母会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考上名牌大学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按常理说,尽管现在不少父母都是忙人,可孩子少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应该是增加了,但现在的父母往往放弃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使命。有的孩子说,我妈妈对她养的狗都比对我好。妈妈每天都去遛狗,还亲自给狗洗澡梳毛,对狗唠叨个不停,而对我只有固定的几句问话——今天作业还有多少?

  这次考试在班上排名多少?上次买的课外练习题还有多少没做?要不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

  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们,如果让孩子的成长离开日常家庭,而采取教育手段社会化、施教人员专业化、教育过程外包化,那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极大的摧残,而且还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人父母的丰富体验,因为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情传递,要让孩子对父母和家庭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依恋与感恩之心。因此,父母与孩子决不能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陪伴无人能够替代,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可以选择要不要孩子,但孩子不能选择要不要父母。当孩子降临的时候,你已经不能选择要不要做父母了,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家里的“小太阳”

  每天也都是新的,不能让成长慌慌张张、丢三落四、顾此失彼,要尽可能让成长优雅起来,甚至要学会给自己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大胆留白。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山高水长,海阔天空,要让孩子从小就享受自然宽松的成长环境。当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父母还特别需要明白,孩子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儿童的世界对成年人来说,是一座深不可测的秘密宝藏。

  多年前,曾见有一篇文章谈起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隐约还记得说,现在生孩子的理由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生孩子为养儿防老?为传宗接代?为光宗耀祖?是啊,我们生育孩子,是不太容易找出一个什么外在的理由了,或者说也不需要一个什么明确的理由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想生孩子了,那就生吧。关键是孩子生下来之后,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快乐与收获,还是困惑与烦恼,让孩子的成长充盈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每一天,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生孩子的理由吗?

  (作者系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6日第6版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解秘美国教育的变化小趋势中隐秘的大发现

  • 下一篇: 重新审视寄宿学生的适应问题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475165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