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这些管理失误是否诱发了名师赋闲 |
2008-10-24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学校管理缺乏激励 ■名师再成长缺乏制度支持 ■机制缺乏延伸 ■情感缺乏关爱
这些管理失误是否诱发了名师赋闲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郭子其
我国名师发展有一个突出现象:一方面,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教师发展成为名师;另一方面,大量名师功成名就后,在40多岁就慢慢隐退了,有些徒有虚名,有些销声匿迹,有些甚至成了学校的累赘。究其原因,人们大多会怪罪这些名师成名后缺乏进取意识。其实,学校管理上的失误往往也是名师退化的重要原因。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忽视了这些因素。
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之所以毕其一生地追求名师称号,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学校对其工作付出的认可。
因此,学校的激励措施对于名师的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但现实中,当下一些学校在管理上的失误,对于名师的再成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成了一种障碍。
首先,在管理上,学校缺乏对名师的激励政策。在基层,名师成长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一些学校管理者由于担心名师过于冒尖而“功高盖主”,自己难以驾驭,因而对于名师的再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也有的学校管理者之所以忽视名师的再成长,是由于他们担心对名师实行特殊政策会引起其他教师的不满,以至影响调动整个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因此,这些管理者宁可舍名师而将就一般教师,这就导致名师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有的学校出于功利考虑,在培养出个别名师后,缺乏培养更高水平名师的追求。在这些学校管理者眼里,学校将一名普通教师培养成了名师,就能体现自己的管理政绩,至于这些名师今后的发展,则没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有些学校对名师管理的失误是无意间产生的。在这些管理者看来,有激励就意味着要有规范性的考核,而名师已拥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自觉性,校没必要再以各种规范,逼迫名师自我发展。
因此,在这些学校,名师成名后,往往任其自由发展。与之相反,有些学校在名师管理上缺乏宽容,往往求全责备,放大名师的弱点,甚至抓住名师某方面的缺点进行冷嘲热讽,使一些名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可能挫伤了名师再成长的积极性。如果学校宽容其缺点,用其所长,也许会促进名师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在制度上,许多学校缺乏名师再成长机制的相关制度支持。目前,许多地方的学校都缺乏引导名师进一步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在评职称、评先进上,缺乏鼓励冒尖的制度。一些名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后,往往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在职称评定上,他们再无任何发展阶梯;在评选先进的问题上,学校往往也会以平衡原则,给其他教师提供机会,以促进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当然,对于学校长远发展而言,这种平衡原则是合理的。但是,在年轻教师发展与名师再成长之间,学校并没有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使两者同时获得发展。因此,以简单的“禅让”方式给青年教师创造获奖机会,是不科学的。
因为,这样会使一些名师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自然消沉下去。二是缺乏任用考评名师的制度。一些名师一旦成名,学校一般只将其作为招生宣传的招牌,在日常教学上,并没有以名师为中心,打造专门的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优势和示范作用,而大多只是将名师单纯地束缚在课堂教学中,这就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名师资源。
再其次,在名师再成长机制上,许多学校没有给他们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当下,大多数学校都缺乏区别对待名师的有效机制,让一些名师产生了等待退休的心理。正因名师再成长的空间不足,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名师的年龄越大,日常教学活动越平庸。不过,值得借鉴的是,部分学校对名师采取退休后的续聘机制,大大激发了名师的工作热情。
最后,在情感上,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名师的关爱。教师一旦成为名师,大多数学校的注意力就开始移位,不仅对名师生活缺乏关照,而且对名师的工作也缺乏更多的关注。
总之,导致名师资源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名师自身的,也有学校管理上的失误,还有整个教师队伍成长机制设计上的制度缺陷。因此,我们呼吁学校在加强内在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充分有效地挖掘名师资源的潜力,使名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0日第8版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听课”揭密
下一篇: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