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用分享理念规划学校课程 |
2008-11-1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分享,意为和他人共同享有。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拿什么与别人分享,二是与别人分享什么。分享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从解读理念到规划课程,其目的是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提高学校的课程品质,体现学校的主动发展。
一到下午活动课时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二中劳技室里就传出“叮当、叮当”的敲打声,这是该校初二学生在上“刻瓷”课。长期以来,该校立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刻瓷”课程的开发,既传承了民族文化艺术,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商明珠摄)
解读学校理念,找准课程规划的基点
我校在“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关爱生命、学会分享、赏识进步、追求卓越。其中,分享理念是魂,其内涵是:与历史分享文明、与社会分享责任、与自然分享和谐、与他人分享智慧。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定了长远发展愿景:建设一所与时代发展同步、具有分享文化特质和“常州实小”品牌的省内外著名学校。
我校的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为师生提供分享的经历,即学校应该是一个分享的地方,应带给学生分享的情趣体验,创造分享的经历,培养分享的品质,使学生释放生命的力量,学会互助共进、豁达宽容、和谐相处。这一课程理念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基点。
规划学校课程,体现课程性质的特点
为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我们致力于建立“承古扬新,统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所谓“承古扬新”,就是在继承与发扬优秀历史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新理念,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既有连贯性又有发展性,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所谓“统放有致”,是指学校的所有课程统整在分享的办学理念之下,服务于育人目标,其构建的课程系统兼具统一性与开放性。为此,我们初步制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相通的学校课程框架。
对于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语文、英语分别渗透必修课程——沐浴书香课程和口语交际课程,其他课程以学生俱乐部的方式渗透,成为选修课程,如数学的数棋课程、音乐的合唱课程、体育的棋类课程、美术的陶艺课程、品德的银杏娃素养工程课程、科学的航模课程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国家课程,本身具有校本意义,我们开展大主题下的小课题研究。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进行“不一样的我——基于分享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施,开发了以年级为序,以分享理念为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内容。其中,“经典诵读”为全校性校本课程,按不同年级自主开发。其余的校本课程框架为:一年级的形体礼仪(必修),二年级的安全自护、手工工艺等(选修),三年级的儿童阶梯阅读(必修),四年级的亲近校园(选修),五年级的漫溯常州(选修),六年级的创新实践(选修)。
实施学校课程,体现理念渗透的重点
我校提出的分享理念在课程规划中渗透的重点是建设“书香校园、分享乐园”。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性质,努力渗透可以给学生“书香体验、分享经历”的课程。比如,语文课程的“沐浴书香课程”已成为我校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语文课程的有效拓展,其课时包含在国家课程的课时之中。其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都是根据这一思路开展的,比如,品德课程除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外,还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要求,增设了银杏娃素养工程课程,从“礼仪、责任、阅读、健体、特长”五个方面整体建构。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分享经历。例如,四年级的“我与学校——亲近校园”课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调查,挖掘学校历史,认识学校的人、事、物,分享学校的“历史文明”。五年级的“我与社区——漫溯常州”课程是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访问、考察、实地体验等方式,了解常州的发展史、特色、特产等,是四年级“亲近校园”的延续。实际上,一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在形式上分开,各具任务,实质则是相互渗透,整体运转,充分体现着“不一样的我,天天有精彩”的分享思想。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1日第5版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下一篇:
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