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研成果 >> 正文
`
|
|
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
2008-11-19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天津教育(2008-3)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他还说:“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
作为教研员,经常有到学校听课的机会,在听了诸多的课之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同一个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语言功力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的课堂活跃,教学语言科学严谨的课堂严肃,教学语言贫乏的课堂沉闷。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关系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应重视锤炼教学语言,使教学用语规范、生动、富有吸引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包括讲解语言、问题语言、评价语言。讲解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使用的语言;问题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特有的语言,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评价语言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而给予的即时评价语言。
多年来,作为教师专项技能的教学语言并没有引起教师的广泛注意,特别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陷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学生活动比讲解更重要,因此不再重视课堂讲解语言的锤炼。如一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是“走进青春”,知识点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教育点是引导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教学中教师组织了数字游戏、看教师与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试穿学生不同时期的衣服,整节课在活动中进行,学生异常活跃,但是教师的讲解语言不到位,教学目标没有落实。
误区之二,多提问题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课堂上,教师问题设计过多、过滥、跳跃性强,有些问题没有意义。如有这样一节课,在45分钟内教师提问了40多个问题,采取顺序回答的方式,有40多个学生回答了问题,课后问卷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只记住了教师问自己的问题,对提问其他学生的问题没有关注,甚至有的学生连教师问自己的问题也忘记了。
误区之三,评价即表扬,不能批评,教师评价语言廉价、贫乏。在这个问题上,小学和中学的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一些小学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出现较高频次的语言是“你棒、你棒、你真棒”,并伴随掌声鼓励。在曾经听过的一节课中,这种形式用了十几次。一些中学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出现较高频次的语言是“很好”。在曾经听过的一节课中,一位中学教师对学生实施了19次评价,使用“很好”17次,使用“非常好”1次,使用“其他同学的意见呢”1次。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有助于鼓励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地投入学习。但是,靠频繁的同一个词语强化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就不加分析地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无法辨别是非,频繁的掌声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贫乏的评价语言也使评价失去针对性。
此外,在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还残存着对学生不够尊重的声音,如一些教师偶尔脱口而出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就学不会呢?”“你怎么这样笨呢?”等。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为什么会陷入了种种误区?原因有三。第一,新课改理念与课改实践的落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接受了这些理念,但是在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时在操作层面上遇到困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第二,教师个人的语言功底浅薄,无法适应新的课程要求。第三,传统的师尊生卑思想的影响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教师还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
笔者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语言水平有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教师应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讲解语言,使其准确、清晰、生动。要没有语病,减少“口头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明了地阐述教学内容,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将自己上课中所使用的所有用语写在备课本上,反复斟酌,精心打磨,去掉无效用语,提高语言的准确性。此外,要对课堂的走向有充分的预测,做出多种预案,促进课堂生成,使教师面对变化的课堂,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
第二,教师要对课堂准备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使所提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提问的随意性,减少无意义的提问,同时要注意控制提问的频率和节奏。教师的课堂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这一专题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过程,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教科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又不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属于“跳一跳”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自己的评价语言,使其准确得当、丰富、恰如其分且具有针对性。如一节小学数学课,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教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这三句话既有肯定,又恰当地提出了问题,具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充满真诚与宽容,让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发挥评价语言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冯卫东谈“微型课题”研究
下一篇:
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