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七中的校史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一生就象一本书,不停地打开,翻动,以朴素而淡雅的文字,将外国文学的沿革介绍给当时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读者,打了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一扇窗口,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导读者,不厌其烦地引领着人们在书籍中穿行,他平静而勤奋地创作,翻译,并以此为乐,他就是我们曾经的校友,也是杭七中的骄傲——冯亦代老人。
对于读书界,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自上世纪30年代起,冯老在出版界,文化界就非常活跃,曾与戴望舒等人在香港创办文化刊物,他主张以开放的态度评价当代外国文学,并在美国文学的评价研究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因从事力不能及的沉重苦役,使双脚变形,健康大受影响,患上脑血栓,经抢救后,落下左上肢和下肢行动困难的伤残,在年过半百以后,才焕发了青春,创办了《读书》杂志,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散文和随笔,他本是学工高经济的,但阴差阳错与书结缘一辈子,读书、写字,译书,评书,在白纸里字中忙碌了一生,而他又是一个异常坚强的人,在1998年他第五次患脑血栓,当他重新开始正规练习说话,行走和写字时,他写出的第一句话是四个字——“难不倒我”,这个有着顽强坚韧生命力的老人,在几十年中,已经历过七八次中风的考验,然后每一次,蹒跚学步开始一次新生命的蜕变。但就在不久前,93岁的冯老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也悄悄地飘离了这个他曾无限眷恋的世界,他一生热爱生命的色彩,但平均地对待生命的逝去。
同样作为杭七的学子,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冯亦代老人身上继承些什么呢?我想,那就是对读书深深的热爱与“难不倒我”的坚韧精神。在求学之路上,充满了压力和艰险,有的人就此败下阵来,终生潦倒,有的人经历过种种磨难,穿越过人生诸多忧患,难够战胜一切险阻,并最终到达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境界。而这样的境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的,只有少数人或极少数人在这种艰难的竞走中走到前面,巴尔扎克这样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来说则是万丈深渊。”如果你是一个强者,就可以把挫折、困难当作垫脚石,不断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目标、锤炼自己,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失败了,就静下心来想一想,败在何处?败在何因?找到了失败之因,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到战胜挫折的具体办法,勇于面对,迎接挑战,这是对一切困难最有力的回击。
冯老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给七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继承冯老的遗志,继续发扬杭七中传统,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顶着挫折前进吧,光明就在你的前方不远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