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实验室是否成了被课改遗忘的角落 |
2008-12-29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12-2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师角色作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今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中小学实验室里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用近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甚至连实验结果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讲解之后才进行实验操作,没有多少困难,也不用多动脑筋,简直成了“照方抓药”。
实验教师为何越俎代庖
笔者就上述现象分别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交流,他们的观点惊人地一致:不这样,学生无法完成分组实验任务。具体就是有的学生不会做实验,有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的学生写不好实验报告。
令人忧虑的是,教师长期越俎代庖,将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蔓延,实验预习、实验设计、手脑并用反倒成了教师的“分内事”。
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实验不仅是这些学科教学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这些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鉴于此,无论是原来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非常注重实验。基于同样的原因,国家在投入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时,把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仪器配置作为重点,一幢幢崭新的实验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安装完成,一批批实验仪器配置到校。中小学实验条件的改善,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用大量资金购置的实验设施,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少数中小学不重视实验教学,让宝贵的实验资源闲置浪费。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虽然开展了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长期越俎代庖,学生分组实验的收效甚微。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历史原因在于:课改之前,中小学教材对学生分组实验写得比较详细,还编印了《学生实验报告册》,与教材配套发行。《学生实验报告册》将分组实验的名称、原理、步骤、需要观察的现象、需要测量的数据、记录数据的表格一一列出,学生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便可。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包办过多的实验方式,为学生动手实验预留了大量的时间、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遗憾的是,不少实验教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死抱着原有的实验教学法不放手。
而现实原因主要有4个:一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没有落实到实验室。学校管理者、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但却很少到实验室听课并指导。二是部分实验教师对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实验教学。有的中学教师公然声称,不做实验也能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三是实验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自己完成分组实验难度大,不讲解清楚,学生就不能完成实验任务。这些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很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难度较大的科学原理,唯独不愿意在分组实验时“为难”一下学生。四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实验教学考核的指标是实验开出的数量,关注的是做了没有、做了多少,却很少关注学生实验的动手落实情况。
课改理念下的实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的课改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作为重要的探究形式,对学生学习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时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有时需要学生制订实验步骤,有时还需要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把本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尝试的问题,完全由教师讲解了,学生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呢?
按照课改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6个基本步骤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针对各学段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按照科学探究的六大步骤,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时必须先动脑、再动手,通过手脑并用付出一定的(有时甚至是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一旦包办代替,表面上看分组实验顺利完成了,但教育活动应有的深度却在无形中丧失殆尽。
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可以采取以下5种方法进行改进:
一是相信学生,让学生从头到尾自己做。分组实验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由教材提出的,年级不同,实验的难度也不同,但都体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教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示。一般来说,有这些提示就够了,余下的事要由学生完成。学生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必须预习,先动脑才动手,否则就无法完成实验任务。
二是整体指导要少,个别指导要精。在学生预习实验的前提下,可在实验前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才作必要的指导,指导的内容是学生“跳起来”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开始实验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必有问必答,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给予点拨。
三是循序渐进,先“扶”后“放”。减少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不能操之过急,开始一段时间还是要“扶一扶”,以免实验难度过大让学生失去信心。在学生逐步养成预习、讨论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再减少“扶”的成分。低年级与高年级“扶”的程度不一样,同一班级不同的小组,“扶”的程度也不一样。
四是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检查考核。对实验教学的检查考核,既要关注学生实验开出的数量,更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经常越俎代庖的教师,要进行提醒和指导,使其摆正位置,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五是添置或制作实验仪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中小学的实验仪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要按照实验要求及时补充或制作所缺的实验仪器,使实验室的装备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实验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完不成实验任务,也不要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确率。可以预见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学生操作的时间一定比教师包办代替的长。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预习、认真讨论之后再进实验室,操作完毕之后就离开实验室,至于数据分析、现象讨论、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再加上教师少而精的指导,也就不至于过多地占用实验时间。另外,单从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来看,让学生自己做,可能效果暂时比教师越俎代庖的差,但这并不说明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程是真实的,学生在实验中获益颇多,包括失败的体验和从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分组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 徐亚康)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
变异理论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