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学校文化视角的学风建设分析 |
2009-1-17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学校文化视角的学风建设分析
来源:教学与管理(2008-4)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学精神、治学目的、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的综合体,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是学校文化中行为文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的根本指标之一。
一、学风的构成要素
在学校文化视域内,“学风”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价值层、执行层和行为层。价值层包含治学精神、治学目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术风格、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和凝结,包含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科学的精神要素,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精神主线和依托。价值层是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根源于师生对学校精神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标准和原则。
执行层包括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度规定及体现价值的功能性或执行性要素,在学风的总体结构中属保障性要素。执行层以学校的制度文化为背景,以各种管理和行政措施为保障,以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为手段,以知与行的完美结合为目标。执行层建构是否完善、功能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得力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败。
行为层是学风的外化。它是师生在价值层、功能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良好学习及学术研究习惯,体现着学风建设的成果。
价值层是学风的核心,是功能层与行为层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对执行层与行为层作用的发挥具有指导意义。执行层是学风由意识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行为层是价值层和功能层互动的结果,同时对功能层和价值层又具有反作用。
二、学风建设的机制
要从文化的全视角看待学风问题。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学风是学校最高层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教师教学科研的治学风尚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习惯的综合体,只有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全面实施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层面才能真正解决学风问题。
今天的学风问题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社会转型的伴生物。学风问题得以解决的最终标志是: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使命,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推动学校、推动教师共同进步,真正学会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本领。应该从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创新、创业的大时代背景中,定位学校的使命,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任务。
学风问题的出现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其内部矛盾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学风建设的诸多矛盾中,最根本的一对矛盾是教育目标同受教育者自身现状之间的矛盾。解决学风问题,必须强调内在激励,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切来自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的追求,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学生明晰自己的人生理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解决学风问题,还必须强调行为的养成,注重让学生形成上乘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这一切来自于学校上下整体实践水平、总的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涉及全员、各方面工作。
要以整体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解决学风问题。学校决策层、中间管理层与一线教职员工,每个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要在学校统一的观念、制度组织控制下,为学生进步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改善学风的过程,是每一个人改进工作的过程,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过程。
从上下关系上来看,学风建设是由学校最高层发起、引领的。最高层解决精神、价值层面的问题,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与导向机制:中层管理人员将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实到计划中,实现学风建设的组织、控制职能;经过基层工作人员创造性的实施,形成学校特有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教学方式、研究方式,最终才可能有学生好的学习方式。从左右关系上来看,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教辅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是学风建设的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是学风建设的领导者、主要责任人。
三、建设创新性学风
长期以来,目的在于维持现存的制度和现存的生活方式的维持型学习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见解、方法和规则;学习要求也只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学习目的在于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境。人类的学习长期停留在维持型学习的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缓慢,一旦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学习者总可以从以往的知识、经验中寻得答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和变化的情境,人类的学习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创立创新性学习模式取代维持型学习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所谓创新性学习,就是在时间上要预见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在空间上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创新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预见性,二是参与性。预见性的要义在于选择期望事件,并为它的发生创造条件,在复杂事物面前创造各种新的变通方法和对未来负责。参与性要求学习者自愿参与,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彼此的理解、认同和重新构建系统。这两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专家指出,建立创新性学风,不仅要重视学习语言、工具,还要重视学习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公共形象。价值观是创新性学习的“催化剂”,人际关系是创新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人的公共形象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四、建设学习型学校
现在的学校组织方式基本属于科层制,它是建立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基础上的等级性组织。组织是塔型结构,从上到下有一条权力线,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职位、权力、责任和工作范围的限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职能部门之间各行其事。这种科层型组织具有很多优点,诸如:权力集中,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检查;以责任制为基础,对职务、责任和权力进行配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分工明确,部门之间相互干扰少,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提高工作质量;组织具有强制性,对上有依赖性,对下有权威性。因此,现在许多社会组织(包括学校)还是以科层型组织为主要模式。但是,这种组织也有不少缺点: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分工就是分家,相互之间为了利益或资源的配置而发生冲突,造成内耗现象;行政组织的程序、规则、标准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改起来是很难的;组织的层次过多,信息沟通缓慢,影响了工作效率;领导者的权力和责任过大,不利于调动下级组织和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必然造成组织竞争力的退化。也可以这样说,科层组织是缺少个性、缺少创造,也缺少反省的组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要对组织进行“全面体检”,他认为许多组织都存在着“智力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与成长,未来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一个成功的组织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而是通过学习才创造出后来的辉煌,学习是组织成长、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源泉和动力。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机制的组织就不能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将老化、衰败一直到死亡。学校组织也是如此。
学习型组织与科层制组织的等级性塔型结构不同,它是网络结构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比较大。每个组织在网络上只是一个结点,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大家都是按照“协议”办事,这就避免了组织的内耗现象的发生。(2)互动性比较强。各个组织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合作次数越多的组织,其价值就越大。(3)信息传递比较快。在网络上,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网络渠道不仅通道多,而且传递的速度也是最快的。(4)网络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受地区、行业、部门的限制,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活动空间。
学习型组织通过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等方法,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下列一些制度和措施都反映了学习型学校的特点。
(1)科研兴校,校长和教师的科研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是向自己的未知领域进军的过程。(2)工作分析活动,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都要对工作的前景作出预测,确立目标和措施,工作过程中要有评估和诊断,工作结束时要写出分析报告。(3)论坛,对学校工作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组织专题性论坛,拓宽组织成员的思路。(4)头脑风暴会议,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之前,通过头脑风暴会议的方式,使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把各种可能性都估计到,即使是牢骚,也会有创造因素。(5)心理上的位置互换,即把自己放在另一个岗位去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想。学习型学校的特点还包括信息发布会,经验交流活动,社会调查制度和家访制度等。
以学校文化理论这样一个学校管理的工具来分析学风建设,我们认识到,学风建设是涉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校园人全员动员,创造性地完成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任务,展现校园人在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方面的优秀个性。而建设创新性学风与建设学习型学校,是时代对学风建设的当然要求。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分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