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层次化德育--因材施教的个性德育

2009-5-12  出处: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9)  发表日期:2009年5月7日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坚持“层次化”原则,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取得实效。 
    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鉴于此,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又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为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初四年级,进行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让学生做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 
    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谴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德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可能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的不同因素。我们的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作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努力。 
    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外界教育层次和内在教育层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就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完成(知、行、意)的层次性 
    就受教育者完善自我的道德过程来说,可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教育时,不能忽视教育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以道德观念判断、选择的余地,不是教育的放弃,而是教育科学化的增强。二是行为层次,道德教育的关键是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果只有道德知识,没有行为,就不能形成品德。精神品质的外观形式是行为,行为训练可强化其精神品质,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手段。因此,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行为实践。三是情感层次,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体验,诱发道德情感,这是促使道德观念保持稳定持久的必要条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形成道德习惯和完善境界。道德完成的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逐步提高的,只有三个层次的积极配合,才能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录入:章煜   审核:韩良

  • 上一篇: 教学过度:一个沉重的话题

  • 下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2396675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