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

2009-5-19  出处:《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8日第5版 

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


作者:王晓平


在教师专业化理念取向和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中,教师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培训所要担当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与教师培训所应起的作用背离的是,目前所进行的教师培训大多是低效的。具体而言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培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缺乏将理念与实践的联系,使教师无法感受到新的理念效用。第二,培训一般把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组织起来,统一培训,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第三,在培训方式上以讲授式为主,忽视了教师的参与,抹杀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培训者对于教学能力本质的错误认知,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不当培训目标。

  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所决定。这些知识可分为外显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可以言传和用符号表达,通常可由阅读和听讲座等方式获得。后者是指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外显知识且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实效性知识。教师默会知识既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也来自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而又不为教师所察觉。

  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教师培训模式可分别称之为训练指导模式和实践活动模式。训练指导模式往往以培训者讲授的方式,传递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这种模式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由大学里的研究者作为专家,以工作坊、暑期研究班等形式存在,参加者则往往是学校里“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一般学术性较强而应用性较差。它往往基于如下一些假设:首先,该模式把教学视为纯技术的工作,由外面的专家或有经验的同事向教师介绍各种理念和方法。其次,教师培训方案多由地方管理机构或大学的学者、专家设计完成,很少有教师参与其中。再其次,教师培训试图传递一种独立于背景和普适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适用于所有情境和所有教师。最后,该模式中大部分可获得的资源往往过于集中,结果是只有少数被挑选出来的教师有机会享受这些资源,并假设这少数教师接受训练后将影响周围更多的教师。然而,训练指导模式的上述假设,在现实的教师培训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否定。

  实践活动模式以受培训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这种模式组织方式较为分散,主要是在教师所在的学校进行,专家可以是大学里的研究者,也可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以真实活动的形式,将自己学习的内容展示出来,并得到专家和其他教师的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国内学者提出的培训课程活动化体现了实践活动模式的特点。即,以活动作为培训的载体或中介,把培训课程的内容按照其逻辑关系编列成一系列活动,并使这些活动相互关联,将教师需要改变的观念,需要内化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需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内嵌于活动中,以此实现外部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

  培训课程活动化包含以下内涵:一是把培训课程处理成一系列的模块和活动,使课程组织具有模块化、活动化的结构和特征;二是把活动化的培训课程置于教师的真实生活情境,使呈现的内容和技能与实践经历产生互动;三是培训讲座、简短指导、技能示范和教师对其展开实践不可或缺;四是多种视角、主动参与、主动体验、协作生成、辩论和反思是其重要成分,以此引导教师在学习中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来建构意义。

  目前教师培训正在向这种模式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无疑是一种机智选择。

  教师教学活动与教师培训中培训员的培训活动具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二者具有同样的性质,都属“教学”活动,这种契合使教师培训所要教授的内容和传递的理念,可在培训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使受训的教师真切感受到新的理念与方法,同时培训中也给教师提供进行练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逐渐掌握新的理念和方法。培训员所传递的一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一些新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些新内容对于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来说也是有帮助的,当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到这些内容有用的时候,他们便会不遗余力地教给自己的学生。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系讲师)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8日第5版 

录入:郭玲   审核:韩良

  • 上一篇: 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

  • 下一篇: 文理分科:历史视角下的实践和争议,——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0358187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