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总被老师批评?总被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总被其他人视为“异类”或“差生”?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这可能是你们做父母的,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而你家宝贝已被老师归为问题学生。
老师对家长印象不好
也容易把孩子归为问题学生
英国《每日邮报》20日报道,曼彻斯特都市大学两位教授玛吉·麦克卢尔和利兹·琼斯调查后发现,学生在校表现好或不好,不仅由学生本人决定,老师对学生家长的印象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生的看法。
研究人员调查了曼彻斯特4所小学或幼儿园100个学前班学生后发现,这些四五岁孩子中,有两类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一类是喜欢拳打脚踢、无法完成大人要求;还有一类是经常大声喊叫、不能安静坐在教室里听课。
通常情况下,老师会认为这些孩子调皮好动。但如果他们的家长是难以沟通或咄咄逼人的,那么老师会将这些孩子归为行为偏差生。调皮好动,相对中性,有时也可表达喜爱;行为偏差,那是个贬义词,甚至会觉得他们无药可救,而这原因竟然来自家长。
老师们一般都会首先把家庭因素视作学生问题行为的源头,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怠慢、任性、忧虑、不合作或爱管闲事,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和不健康的行为对孩子都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老师们多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容易将调皮学生归为“无法无天”的问题学生。
孩子一旦被视为捣蛋鬼
长大后的行为可能更恶劣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的“差生”名号一旦在老师、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同学和家长中广为传播,就难以“咸鱼翻身”。
麦克卢尔说:“孩子的坏名声一旦在教研室、食堂和家长之间传开,他们的行为就很容易被解读为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
麦克卢尔还说:“小孩子比较敏感,容易受别人看法的左右。他们一旦被视为捣蛋鬼,对他们以后的在校生涯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最怕的是因此形成恶性循环,他们长大后的行为可能会更恶劣。”
老师不应过早下定论
家长要努力塑造良好形象
麦克卢尔教授建议老师们不要过早给四五岁孩子下定论,要给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但我知道这在当下有些困难,因为他们都面临来自学校排行榜的各种压力”。
“学前教育的一个作用是,把一群单个的孩子聚到一起,组成一个整齐有序的集体。”琼斯教授说,“纪律的确可以维护教学秩序,但也会让部分学生被边缘化。”
麦克卢尔教授还建议,家长应在各个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克服自身的弱点,努力塑造良好形象。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编后
我上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家长到学校来,为孩子争权利之时,行为不恰当,吵闹甚至动手,他的孩子会感到很丢脸,别的同学也会想,某某的爸爸(妈妈)怎么是这样的啦。这样,偏见就产生了。
英国的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老师也会因此产生偏见。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沟通多,偏见容易消除,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没那么多,偏见更容易沉淀。
所以,研究不仅是提醒老师的,对学生要尽量保持客观(这不容易,但能做到),也是提醒学生家长的,要约束自己,与学校产生分歧,如果处理得体,能给孩子挣分,给他的成长带来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