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课题研究 >> 正文 `

和谐管理——学校管理的新思维,许建珍

2009-10-26  出处:杭州教师教育网

 
 
        
    [摘 要> 学校要更好地实现服务和谐社会的价值,校长应运用和谐管理的新思维,将“和谐教育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主题,深入理解和谐管理的精髓,加强对和谐管理的理性探讨,有效实施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促进各方面关系的和谐,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 和谐;和谐教育;和谐管理;学校管理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 New Thought of School Management 
    XU Jianzhen 
  Abstract:If the school wants to achieve its service value for harmonious society better,it must need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take “harmonious education”as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t the present practically. And understand the soul of 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enhance the rational study of 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So make sure that it can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in school everyday work and advance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chool. 
  Keywords:harmonious;harmonious education;harmonious management;school management 

    古今中外的士子哲人都把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美好模式并孜孜以求。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贵族化教育,开创一代私学,提出“和为贵”,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也在其名著《理想国》中主张“公正即和谐”。爱因斯坦则把和谐广义地理解为具有宇宙的意思。而在“和谐社会”已成为热门词语的今天,对和谐的探求与理解就显得更具现代意义。学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部分,理当顺应目前教育飞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凸显自身服务社会的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学校管理者切实地把“和谐教育”作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主题,深入理解和谐管理的精髓,加强对和谐管理的理性探讨,进而确保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有效实施,提升学校的整体效能。 
    一、和谐管理内涵的解读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含义。而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早已有关于和谐的憧憬。他们视“和”为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并把其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和天下等方面,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淮南子 . 汜论训》有言:“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秋繁露 . 卷十六》曰:“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各得其共和以生。”[1>皆认为,只有和谐,万物才能繁衍生长。和,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实现“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衷共济、和气生财、政通人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在社会领域则是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继之,大同的理想,在康有为的《大同书》里又有所发挥,在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亦有所体现,以及孙中山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等都可视为古代大同理想的时代阐释。 
    通过对古人和谐思想的了解,不难看出,他们所认为的和谐应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和谐的本质在于它是在个体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和”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不是苟同,它既具有差异性、灵活性,还具有不可调和性,表明不会随意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和谐是适度或中庸,他们认为只有适度和中庸,才不会造成心灵的失衡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中国古人对“和”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要达到“中和”,就应采用“中庸之道”。重视对立的而非对抗性的融合,强调整体性,既承认一分为二,也注重合二为一。和谐是对立统一的结果。老子认为,和谐乃是阴阳二气相博的结果,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激荡,却始终处在和谐的“道”的统一体中。 
    由此理解和谐管理,笔者以为所谓的学校和谐管理,其核心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校和谐管理的对象是人,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与学生。而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师对需要的追求,会形成巨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学校的发展,又会给教师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管理,正是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需要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管理的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学校和谐管理的基础,使学校管理机制运行得更为顺畅有序;和谐的管理,又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校长、干部、教师处于矛盾主导地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从抓校长、干部、教师入手。民主、公正、公开是和谐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学校的管理只有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原则,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管理。学校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有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学校管理过程,不仅要有教职工的参与,而且还要受到教职工的监督。应该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教代会民主监督作用,使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学校和谐管理的境界 
    学校管理之所以应该达到“和谐”之境,这是因为:“管理”以理性为主,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功利性;而“和谐”则偏重于情感,具有自由愉悦性和超功利性。一所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学校活动的主体是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和”精神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的以“仁”为本、“立德”为先,以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等等,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一般来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希望生活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和谐,教职工之间的和谐,以及教职工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是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追求。构建学校的和谐管理,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怀疑,使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愿景,互相接纳,互相尊重,在行为上以集体利益为重,体现趋同、合作、利人和奉献;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相互贬低、私字当头、损人利己。 
    和谐虽偏重于“情感”,可并不排斥“理性”。“和谐”管理应既要注意到理性与感性对立的一面,更应强调两者统一的一面。客观事物如果没有多种因素而只有“单一”的因素,则和谐便无从谈起;同样,如果只有对立因素,双方始终处于“分裂”和“对抗”的状态,那么和谐也无法形成。和谐应既肯定多样性和对立性,也要追求统一性与平衡状态。和谐应是对立的统一。和谐不仅具有对立统一性,而且具有自由愉悦性。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性。马克思对此早就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么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人的生产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是自由的。自由必须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为前提,而和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当然也是自由的。 
    关于和谐的愉悦性,“美是和谐”的倡导者周来祥先生从审美角度指出:“在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的关系,主要不是为了对象,而是通过对象‘直观自身’,在这个最本源的意义上,可以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实质就是审美主体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就是个人与人自身的直接同一。在审美活动中人类不是为了外在目的,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内在目的,因而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更高程度上的和谐自由的关系。”[2>表面来看,这段话是论述“和谐即自由”的道理,而就其深层意指来看,则揭示了和谐的另一个特征,即“情感的愉悦性”:当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达到个人与自身的直接同一时,人观照自己所创造的对象(客体),实质上也是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继而便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由此看来,和谐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而自由,因在自由自觉的创造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创造和谐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说,以“和谐为美,归根结底就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 ,[1>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反观学校管理,从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和运动过程看,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及其相互作用,便无所谓管理。学校管理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客体的运动旨趣与主体的期望达到一致,从而使客体展示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象化的过程,对象化的理想境界就是主体与客体达到和谐、主体的身心发展达到和谐。再从活动背景来看,学校管理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断言:“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2>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和”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同样,在学校管理中,“和”也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人们追求和谐的学校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因此,构建学校和谐管理,可以有利于主体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成员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学校和谐管理的策略 
    有效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之境,首先需要避免两种错误的认识。一为“有序”就是和谐。以为达到了“有序”便就有了和谐。“有序”虽是和谐的特征之一,但绝不可以替代和谐。因为“有序”可能过于理性,而却损伤了人的情感。一为“宽松”就是和谐。诚然,和谐需要“宽松”。但是,有“宽松”并不一定就会和谐。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人的情感可能会放纵,这样势必就会影响和谐的形成。鉴于此,学校管理者要想达到和谐之境,必须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在“理”的规范中显示真情。具体来说,就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间的和谐。 
    1.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和谐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确,一个好的校长其人格魅力、办学胆识、过人才能等等会深深影响一所学校的发展。但学校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一群好教师会成就一个好校长,也会促进学校整体效能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士气,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学校领导者需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冒尖;从点滴入手,真诚地关心爱护教师,不搞亲疏关系,以诚相处,以理服人,设身处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并认真解决;积极营造亲情氛围,要把每位教师看作是校园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如遇到春节、教师节、妇女节等重大节日时,要及时地给以慰问;实行民主管理,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多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机会。 
    2.校长与中层之间的和谐 
    一般说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统揽全局,对全面工作负责,唱的是“主角”。中层干部主抓专项,对某一方面工作负责,唱的是“配角”,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校长搞好学校工作。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视。中层干部如果与校长之间不能达成和谐的工作关系,势必会牵连到整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转。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角色和地位,使他们与校长处于同一认识状态下积极工作。要做到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正所谓一切居上位者“正己为先”即可和谐。对领导班子,校长、书记正己为先;对教师,干部正己为先;对学生,教师正己为先。这样,必然会激发人的创造激情和工作动力。在这片和谐的天地里,校长与中层干部胸怀坦荡,共同创业,必定会促进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善待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有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过于强调师道尊严的氛围中,教师的表情是严肃的,学生的神情是恭敬的,长此以往,学生的灵性之光必然难以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必定难以闪现。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和谐,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营建一种民主式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形象,变得幽默一点,风趣一点,亲切一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学会倾听,真正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要宽容学生,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不以成人的要求过度地要求他们,允许他们犯错,允许善意的恶作剧,善于发现错误中的闪光点,真正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氛围。 
    4.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由于长时间相处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和矛盾。而如今的大部分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心理调适能力欠缺。这样往往使他们在产生矛盾后缺少沟通。为此,要从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入手,结合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友谊的宝贵。对于学生之间一些典型的友谊例子,学校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5.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学校要实现良性循环运转,必须与社会包括家庭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达成最佳教育效果。过去由于课程、教材等诸多原因,教材内容往往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师又缺乏对教材进行开发的勇气和胆量,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现在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材建设的逐步推进,学校要大胆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真正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促进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接轨。另外,还要大力发挥学校知识、人才优势,积极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开展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推进地方素质教育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基地作用。同时,还应大力加强教育现代化宣传,主动介绍本校现状,展示本校发展前景,积极宣传教育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全社会对学校的重视关心,对学校建设的热心支持,拓宽办学经费渠道。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密切同家长的联系,提高家长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以及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每学期,要组织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参与活动,听取学校情况的介绍、观摩子女所在班级上的课和开展的活动,听取校外辅导员的讲座,学习、交流家庭教育的艺术、方法等,使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目标一致、教育关系和谐,继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总之,学校领导者要适时转变管理观念、更新管理思维,要努力做到管理与服务的和谐。管理的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极力促成方方面面的和谐,从而获取和谐管理所带来的诸多收益。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轻负高质”背景下的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初探,金华市金东区澧浦初中徐福璋

  • 下一篇: 抓学校文化建设促学校内涵发展,义乌市佛堂中学陈文民


  • 2019年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报通…
    祝贺金晶、曹美阳等老师市级规划课题被批…
    杭州市第二届教育科研重大课题成果展示活…
    祝贺沃建华老师市级课题被批准立项
    关于杭州市2018年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
    关于申报2018年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有关事…
    中文核心期刊名录查阅方法
    关于推荐杭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学…
    我校召开杭州市第二届重大课题阶段总结会…
    祝贺沈玉佩、高成、周少品老师市级课题被…
    祝贺周燕、叶启垦老师市级课题被批准立项…
    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
    微课发展关键在系统规划
    教育领域里的悖论
    走共同学习之路——北欧大众成人教育考察…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582601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