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学生需要怎样的学校?怎样的课堂? |
2009-11-3 出处:http://blog.cersp.com/index/1071719.jspx?articleId=2534504
|
|
“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干什么?这是一些我们不曾思考,也不屑思考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我们缺乏思考,才把学校办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地方。”这是李希贵老师在美国访问参观时写下思考和疑问.
的确,为什么孩子要到学校来?学知识吗?有教材,在家也可以。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就是自己在家培养的。加之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学习光碟,网上课程方式手段之多,孩子在家照样可以进行学习。究竟孩子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学校该是个给予孩子什么的地方。从李希贵老师对美国学校及课堂的观察考究我们似乎能找到一点答案。
李希贵老师在美国跟踪学生的课堂学习,听到了这么两堂课。第一堂是社会课。主题是:城市。这个课题已经进行 了一个星期。教室墙上挂着三张彩纸,第一张上写的是上一节课讨论的结果,在中间的圆圈内写着单词“city” 周围是同学们共同找出的与城市有关的诸如邻居、食品、校车凳相关要素。一大张纸上满满当当,尽管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但内容却包罗万象。第二张纸是要学生写问题的,如果你在学习中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写下来向别人求教。第三张则是要学生写上自己的学习收获,以便和其他同学分享。 有些问题刚写上去,就立即会有同学帮助你解决,有些收获一写上去,也会马上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同学们在同一水平的思维平台上共同解决问题,远比老师居高临下地”塞“给学生只是要有趣得多。在这里老师不过是帮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罢了。
第二堂是科学课。科学课的地点不是在课室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学校附近的儿童雕塑公园,公园里主雕塑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主雕塑四周有几十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动物小雕塑。孩子们到了公园,嬉戏了一阵子之后,老师开始给同学们发放作业纸、笔、文具。孩子们收到的作业纸上要求他们清点鸟的数量,还要区分不同颜色的鸟各有多少只?然后模仿作业纸上提供的“纲属――动物”方式,从公园动物小雕塑种选择其中一种动物填在方格中。最后要求有时间,画出观察到的鸽子的草图。课一开始,孩子们专注地观察,发现了不同颜色的各自的惊呼与分享、请教、切磋。完全成了同学们自发行为,全班没有一个不为之姓兴奋的。为降低难度,老师还列了“其他颜色、不知道的颜色”两个栏目。开始一位同学把这两栏全填满了,诸如斑纹等颜色却是空白。在一位同伴的帮助下填在了应该填的各色栏中。分享和协助在孩子们间不经意地完成。在画草图时,有四位同学针对鸽子爪趾的多少展开了争论,最后通过观察发现是四趾。整堂课老师的角色就是“帮助”.
从这两堂课我们发现孩子所学的与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只是个“帮助、辅助”的角色。所有的发现、分享、讨论、探究都是学生自发不经意间进行的。美国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都会有两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你有什么问题,二、你有什么收获。再想想我们的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把自己所知全倒给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探究发现的欲望,都想做个“发现者”。而我们却习惯让孩子做个“接受者”。我们总在强调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要想实现这两点,我想我们该审视一下我们“放权”没有?我们总是设计一个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去考孩子。为什么不把这个问话权给孩子呢?就一定的范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想知道什么?听听他们的思维和见解。我在想我的语文课堂能不能这么简单去处理。对一篇课文,设计三个步骤:一、就读通课文,交流你的困难并解决。二、就读懂课文,交流你的疑问和收获?三、写下你的体会和感悟或是发现。我们也遥想着,教材能不能不安排那么多个主题。针对一个主题,采用多种版本手段去诠释。比如:“合作”单元,就把有关合作的童话、诗歌、课本剧、故事、实践活动、新诠释……都收集在一起,让孩子们多方面的去感悟体验。而不单单只是两篇故事,一些生字就完成了。我们也学学给孩子们一个范围,一个提纲,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
这两堂课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学习是同伴间的学习,并不是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都是同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同一水平的思维平台上共同解决问题,他们能享受到自己的发现和快乐!
李老师说:学校,它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的确,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在校的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我想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
|
录入:叶启垦 审核:姚虹 |
上一篇: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下一篇:
教人要教心,——记北京第22中学教师孙维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