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从教育价值观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2009-11-19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来源:内江师院学报(2009-1)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它伴随着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素质教育作为中国一种全新而深刻的教育形式,自然也离不开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因为它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它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为此,本文力图分析教育价值观与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在联系,以其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启示。 

    一 
    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说,教育价值是指凝聚在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实际活动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有用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教育的需要关系的抽象概念,是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关系。我们所说的教育价值通常是指它的有用性和正价值。教育工作者的这种有用性和正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主体的人是积极有益的,而且还能兴利除弊,满足个人、阶级、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实现主体的意向和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活动,它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及其活动为内在依据。教育培养和发展的人,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动力之一,而且也是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教育过程中教育实践必然的客观存在.此外,教育及教育实践自身的属性和规律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教育价值的客观判断,是构建建立在教育判断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价值按照一定的标准可分为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教育本身内部的意义、作用、功能、效力、功利等。教育的外在价值是指教育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而构成的职能、功能、效力、效用、意义、作用等。 
    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教育目的价值和实现教育目的价值的课程价值、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教育目价值与教育本质、教育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实践过程的最终归宿。教育的全部实践就在于实现教育目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判断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价值就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对此目的的深化和具体化,显然,素质教育的评价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认识,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中国传统往往强调社会制约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认为一切目的都应该是社会的才成其为目的。西方国家则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而忽视社会的制约性,认为应该完全由受教育者自主确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才具有价值。其实,两种观点在当前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烛照下都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即要看到社会的制约性,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很显然,素质教育就不能只重学生个性,迷失了教育的大方向,而找不到教育的归宿,也不能只重社会制约性而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创造性。 
    教育目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价值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使我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可以作定量的分析。课程的使用价值是人类劳动力特定的耗费,是一种活劳动,是师生双方劳动力的交互耗费,这提示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双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全面而完整。 
    课程价值的量与质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既是自身内部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与社会结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随儿童身心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发展了,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又直接或间接推动课程的调整和变革。现在,素质教育应时而生,正是受到这种调整变革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在构建时要考虑这一关系,要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体系,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一个既有定量分析评价功能,又具有变量分析评价功能的体系。 
    教育不仅有其内在的价值,还有其外在价值。在外在的价值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它是教育与社会联系的价值判断,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职能。 
    其一,教育具有延续人类生命,维护民族生存和民族独立以及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简称人类生存发展价值。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儿童、少年,培养他们强健的体格,对于他们的寿命的延长和民族的延续、发展、强盛及其自卫能力和独立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 
    其二,教育具有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中,会不断地积累各种经验、技能,要把这些具体的、感性的技能、经验,抽象概括成理论性的成果,就需要科学家、理论家,按科学的完整性、系统性构成科学体系,才能为后代所传播继承,而科学家、理论家则必定要由教育来培养造就。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具有传播、延续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的。 
    其三,教育具有发展经济的价值。其实质上是提高从事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的劳动力的质量,换言之,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为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质量提高了,既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又可以为个人会带来经济效益。资本主义教育的经济价值,其终极目的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教育的经济价值是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其四,教育具有政治价值。教育具有政治斗争的职能。教育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教育是一种武器,谁掌握了它,它就为谁产生效益。教育的政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好教育与价值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就要使其有效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方针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教育与政治关系最权威的认定。 
    其五,教育具有提高人生的价值。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对社会进步、发展,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作的贡献。贡献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人受教育的程度。 
    通过对上述教育外在价值中社会价值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其一,教育社会价值中,人类生存发展价值,正是素质教育中生理、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对这一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人类生存发展价值的判断。其二,教育社会价值中,传播科学文化的价值,正是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并且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素质教育评价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三,教育社会价值中的政治价值,也是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归宿。所谓“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质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中,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其四,教育价值中的经济价值与素质教育中的劳动实用技术的教育是统一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实用技术能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需要。其五,教育社会价值中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素质教育中个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与全面发展加个性特长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是一致的。 
    教育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协同整合,构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系统,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系统不仅给我们阐明了主体的人与客体的教育的需求关系,而且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和进行评价的价值尺度。我们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都要以教育价值的普遍意义为依据,我们整个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某些目标的量化,都应该以教育价值为尺度。 

    二 
    在追求客体的价值属性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价值追求的目的。当这种“特定方式”形成民族化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时,就构成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一经形成,它就会对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更是受到了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人们教育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素质教育评价的困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素质教育评价观。一般来说,中西方对“家”的解释是不同的。西方认为,家是夫妻间持久的结合,或有子女,或无子女;我国的解释是,家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两种解释看似相似,实在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包容小,一个包容大。一个以夫妻为轴心,一个以父子为轴心。在中国,“家”实际上成了家族的别名,甚至是皇帝也把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这种“以家为本,家庭至上”的价值观,必然使教育价值观带上明显的家庭化倾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其实都是告诉人们,读书可以做官,然后可以光宗耀祖。用一个程序表示就是:读书——做官——扬名——显祖。于是家长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则不成龙便成仁,不成凤便取义。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人性发生扭曲,个性严重扼杀,创造性灰飞烟灭。基于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评价,也就必定是片面而偏激的。素质教育的评价,如果也如此,那么素质教育肯定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当前,素质教育虽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却举步艰难,追根溯源,“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光宗耀祖”的教育价值观是根本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也致使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观深入人心。与此相联系,使评价社会成就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狭隘化,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单一化、片面化。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素质教育的评价就不可能客观、公正而有效,进而使素质教育在走了很大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 
    “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一是对人才观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全新、全面、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对质量的价值判断也是完整、系统、多视角、多层次的。但是由于“官本位”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使我们在进行评价时,往往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长期以来,集权政治,长官意志,独尊圣仕等“官本位”的复体总是不经意的制约着我们的思想,引导着我们走入评价的歧途。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总是随着权力、时代、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就不可避免的烙上“官本位”的印记。如文革期间,走出校门,开门办学,与工农结合得好,与工农的感情深,便成为教育质量好的表现。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客观地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非常的意义。但到了后来,“片追”风气蔚然兴起,风靡全国,考取的人多少,升学率高低便成为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时代政治看似与“官本位”有很大距离,但实际情况是,没有权力意志的时代政治是没有的,时代政治不体现出权利意志是不可能的, “官本位”表现为权利意志,权利意志是官本位的具体化。“官本位”就是这样以权力的形式,通过政治这个中介作用于教育,影响着教育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质量观,在这种质量观支配下对教育进行评价。 
    “官本位”对人才观的影响也是深刻和深远的。“官本位”中的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把读书做官作为判断成才和有社会成就的唯一标准。历代读书人,醉心于举业,热忠于功名,岌岌然于仕途。把中举当官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和裁定自己社会价值的唯一尺度,就是非常生动的写照。 
    当然,“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历经时代的演变,发展到现在,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官”的内涵也大大地拓展了人们读书和送人读书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否跳出农门,升上好的大学,也就成为人们判断是否是人才,是否取得了社会成就的新的单一的价值尺度。于是,教师千方百计找资料,搞题海战术,学生挑灯夜战,死记硬背,教师成为知识的注射器,学生则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于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小测试过了又是大测试,强化了以后又是模拟考,一切都是为了应升学之考,百考不厌。于是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素质教育举步艰难。可见,应试教育之所以有它的市场,“官本位”的人才观,“读书做官”的价值追求也是其根本原因。不改变这种陈腐的人才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素质教育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因此,为了科学地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必须深刻地把握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三 
    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一种建立在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观之上,而又比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观更新、更深刻、更具体、更量人化的教育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负影响的深刻反思后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评价,相应地是建立在全新、全面、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价值观之上的全新的、全面、科学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一是各国对人才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是教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认为智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决非智力因素,如与人合作、自我激励、应变能力、思维的方式方法等。素质教育价值观中的核心组成就是教育观,什么是素质教育观呢?那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这种教育观,不仅是针对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观,而且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为素质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并在评价方向、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及评价原则等方面作了指导性的规定。 
    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就必须首先树立全新的与素质教育一致的人才观。传统价值取向之上形成的人才观必须加以改变,用它来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尺度是绝对不行的。李岚清副总理曾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这话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很有指导意义。基础教育虽然也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科技后备人才的任务,但它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有全面基础素质的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大学生、博士生,真的这样,我们将面临极大的人才浪费。我们既要培养高科技的人才,更要培养中初级人才和一般劳动者,没有他们的奉献,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不可能的。而有了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我们的家长便不会再那么强子女所难,强教师所难了;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再给学校、教师那么多无形的压力了。素质教育便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合理地科学地得以建立,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效应。 
    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家长的配合自不待言,人事部门也要配合,要对传统的用人制度加以改革,各行各业也要配合,考核、录用新职工时,要做到既讲学历,又不唯学历,“不局一格降人才”,要给有才能的人以同等的竞争机会。这样,在校学习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就会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又对未来的社会和工作充满理想和希望。让人人都感受到未来社会是给了自己发展的机会的,唯有如此,人才观的转变才会彻底而完全。 
    全新的质量观也是全新的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素质教育评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全新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逐步地改变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看法。传统的质量观,受传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界和社会上都广泛地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思想观念,这无疑给学校、教师造成极大的压力,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质量的评价是极不公正的,极为片面的,它不可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不能取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调控作用、鉴定作用和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对教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起到负导向、负激励作用,让人们总也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主要立足点是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时,要全面而多元,要以发展的长远眼光来分析问题。好的教育质量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道德健康,分析思路宽广,知识基础扎实,创造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显著。从教师自身表现出来的是,既教书又育人,既言传又身教,既忠于职守又无私奉献,既重视全面发展,又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学校表现出来的是,不仅为高科技输送了许多后备人才,也培养了众多的合格劳动者,不是一好百好,而是百好熔铸一好。具体表现为,办学方向正确,管理体制科学,领导班子过硬,教师管理严密,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行政工作效率高,办学条件逐步有所改善。 
    总之,笔者认为,要科学地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深入学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理论;必须正视和消除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教育价值观的负影响;必须树立全新的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如此,素质教育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功能。 

    注:本文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研究性课堂:给孩子“植入”发现和创造的基因

  • 下一篇: 试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艺术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731387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