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外教育(2009-7)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实施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揭示了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抓住这两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长点身体素质教育生存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提出了教育本质观。他们认为借助于科学文化再生产,实现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就是教育的本质。换句话说,教育首先应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有生命,而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所以必须进行身体素质教育。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学习谋生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这就是生存素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生存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生长点。
一、身体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是维持人们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素质,也可以叫基本活动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体格、生理机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
2.身体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却没有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相反,我国许多人群的身体素质却呈现出下滑的发展趋势。
张建华(2004)研究显示:2000年对福州市20岁~59岁的1681名成年人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1997年4738名成年人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所测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福州市成年人随年龄增长,身高均值下降,体形变胖,机能水平逐渐下降,素质显著下降。
青少年(本文主要指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明显的下滑。2005年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表明,与1985年、1995年的调研相比,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
许多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刘蓟生(2004)认为,我国体育工作者对19岁~22岁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次体质调研结果中的11项形态、机能、素质的指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5年间,我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机能和素质指标,除个别指标略有提高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最为突出,15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先慢后快”。另外,速度素质的下降也较为明显,力量素质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给当代大学生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3.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孔子那里,表现为倡导“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论”;在孟子那里则是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在整个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文化主要倡扬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生最高目的就是求功名利禄,以光宗耀祖。代价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直至死而后已。
(2)源自“科举制度”且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教育把体育放在无足轻重的末位,本末倒置,明显违背了人的本性和教育规律。教育就是培养人之为人的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当然很重要,但是完美的人格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健康、美丽、道德、知识和智慧,而不只是由知识这一种要素构成。在人格的五种构成要素中,人的身心健康显然处于首要的基础位置。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人的一切;体育决定着人的本质;体育的低效必然会导致德育和智育的低能状况。而在教育实践中施行应试教育,就只能导致老师是教死书和死教书,学生是死读书和读死书。
二、生存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生存素质教育是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必要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育。
2.实施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1)生存教育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所有关于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都要以生存论为基础。教育无论是满足知识发展和理性发展需要,还是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它终究会还原到人的需要这个层次上,而人的需要又根源于人的生存,生存承担着对需要的理性规定。教育这种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对人之生存的高层次的精神关怀和对这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它为人的生存找到了可靠的精神家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教育的本意,教育也只有在关注“人的生存”这个基点上,才会寻找到教育本体目的的本源,才会真正找到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叶澜教授认为,关注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是为教育的价值寻找到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是教育在整个过程贯穿的一个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教育本意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生命,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2)中国的教育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生存教育一直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许多家长不会科学地疼孩子,孩子读小学了家长还给他喂饭。由于有长辈的操劳和宠爱,在家他们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生活,独立生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一旦他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他们就会叫苦不迭,依赖他人;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碰到困难就会望而却步,畏缩不前,不会去想办法解决困难。
实际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已看到我国学校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重视不够的问题。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是指生存能力。可见,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以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