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党建园地 >> www.999777.com-学习专栏 >> 正文
`
|
|
“学生安危比我生命更重要”,——记重庆开县抢险抗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 |
2005-8-24 出处:党总支
|
|
“学生安危比我生命更重要”
——记重庆开县抢险抗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
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境内突发特大井喷事故,富含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涌而出,5平方公里内10万人口面临死亡的威胁。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措手不及。沉沉黑夜中,灾区学校532名教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挥下,成功地将9所中小学的3420名寄宿学生带出毒气的包围圈。
相距不到一年,2004年9月4日,重庆市开县境内遭遇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9479名师生被洪水围困。为救出如处孤岛的学生,教师们竭尽全力,团结奋战,舍生忘死,成功保护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在“12·23”井喷和“9·4”洪灾两次震惊国内外的特大灾难中,开县教育系统住校师生“无一失踪、无一伤亡”。
这个奋战在平凡岗位上的教师群体,以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与灾难顽强搏击,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历史不会忘记在灾难中升华的人性光辉,一次次与死神的抗争,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命在危难关头所呈现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们对丹心师魂,无私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许,真正的英雄都是平凡的,当我们再次走近这个英雄的教师群体时,他们的泪水欢笑,苦乐惆怅,一个个故事冲撞着心灵、牵动着泪珠。
“一个都不能少”
镜头回放: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了天然气特大井喷事故,释放出含有高浓度的剧毒气体硫化氢。在与井喷现场直线距离仅500米的高桥镇初级中学,1000多名学生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这时他们并不知道危险正向他们袭来。硫化氢,剧毒气体,初闻时一股刺鼻的臭鸡蛋味,如果人暴露在0.98至1.26克/立方米的浓度下,只需15分钟,就会导致昏迷,呼吸麻痹,随即死亡。这次井喷事故喷出的气体中,硫化氢含量高达120克/立方米,是致人死亡浓度的120倍!
井喷发出的声响惊醒了高桥初中校长邓廷祥,在朦胧中,邓校长意识到事态的严重。随着井喷的消息不断传来,学校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为了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决定唤醒全校学生集合,立刻转移。在集合的同时,学校启动了在非典时期形成的安全应急预案,成立了临时转移指挥小组,由校长任总指挥,各班学生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科任教师紧密配合,同时成立负责安全、食品补给、信息联络及救护的四个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晚10时25分,距离井喷发生后仅半个小时,全校50多名教职员工和1020名学生沿着崎岖的山路开始了冬夜大“逃亡”。行进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安全,所有的教师一律跟着学生队伍行进,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班主任步行,课任教师跟着队伍用摩托车灯照明,学生们手拉着手,两人一组靠右行,教师们走在队伍的左侧,用身体挡住来往逃难的车辆和人群。
邓廷祥说:“如果是不顾学生的安危,有很多老师都有摩托车,带上自己的孩子家属要跑很快,也不用这样劳累地走路,但是这不允许,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学生的安全,这应该说也是苛刻的,但是这是特殊时候的纪律要求。”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谓,在漫漫的山路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尚未出发前,灾区各学校就接到县教委下达的“五个不”命令——在转移过程中,要确保学生不亡、不伤、不病、不冷、不饿。平时,这些要求对每个教师都是最基本的,但在逃生路上,却成了最苛刻的。在那个没有月光的寒冷冬夜,高桥初中的50多名教职工翻山越岭,声嘶力竭。脚磨破了、手擦伤了,还要牵着学生走、背着学生爬。他们历时15个小时,辗转三个地方,徒步山路20多公里,从始至终,没有一名学生走丢、走散,将学生全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生死都与学生在一起
镜头回放:洪灾过去很长时间,开县中学体育教师李海兵还是一看到水就恶心,甚至连水都不愿再喝一口。曾经在洪水中奋力搏击18个小时,被称为“抗洪英雄”的他,脑子里深深地刻下了洪水的汹涌无情,但作为亲历灾难的当事人,他真的不愿再去触到它:
2004年9月5日凌晨,一场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将孕育一代名将刘伯承元帅的百年老校——开县中学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学校门前的大街形成的一股巨大洪流冲毁了学校的围墙,齐腰深的水迅猛地扑向校园,也冲进了住在校内平房李海兵的家,顾不上整理家中财物的他,匆匆将妻女交待给邻居之后,就投入了学校的抗洪抢险战斗中。
此时通讯已经中断,400多名寄宿学生被洪水围困在两幢宿舍楼上,校长赵永清急切需要与县里领导取得联系。凭借自己识水性,体力好,李海兵自告奋勇担起了联络员的任务。在大雨滂沱的黑夜里,洪水从上游冲来的木头、家具、牲畜,黑黝黝地朝他飘流而来。他左躲右闪,连蹿带游,费尽气力,结果还是未能找到救兵,只好逆水游回学校。
在分析了形势后,赵永清果断地决定“自救”。6点30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300多名男生全部转移到了比较安全的男生宿舍三楼。但就在这时候,女生宿舍楼上传来了惊恐的呼救声。女生宿舍楼里没有学校的教师,这幢老房子,被水淹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垮塌。
此时学校大门外的洪水已达两米深,且有两条洪流形成交汇,湍急的漩涡使得校外的营救人员根本无法靠近。此时此刻,保持稳定,保持有序,消除恐慌,是全部学生安全的前提。此时此刻,学生们生的希望,需要教师一起去实现;死的威胁,离不开教师的遮挡。“先游过去,稳定学生情绪!”情急之下,赵永清和电工杜晓跃入了水中,奋力游到了女生宿舍二楼,破窗进入。
看到老师来了,学生们心里踏实了。在焦急的等待中,水位越涨越高,救援人员一直没有音讯,女生宿舍成了一座江心孤岛。然而,整幢大楼却没有一声哭泣,在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下,100多名女孩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然而此时的赵校长并没有想到,当他陪学生共渡难关的时候,他80岁高龄的父母正处在紧邻河边的家中,最后是被武警官兵接走,才得以脱险。事后每次一想到这里,赵校长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下午7点,洪峰逐渐过去,水位降到1米深。已在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数不清自己在校内校外洪水中游了多少趟、救了多少人的李海兵又和同事们扎起木筏,5名学生一筏地转移起被困师生,直至开县中学107名女生和323名男生一个不少地安全转移。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整整18个小时的奋战使李海兵浑身瘫软,而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却被洪水洗劫一空……
师爱在危难中升华
镜头回放:在全力抢救受灾群众的过程中,无数名党员干部教师面对死神不胆怯、不退缩,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井喷事故中,高桥中学的千名师生安然脱险,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第一个打电话通知消息的本校老师———谭世明。在这场灾难中他和他的父母、奶奶、堂弟、堂妹,一家老少总共8口人同时遇难。
24岁的高桥镇初级中学代课教师谭世明,家住事发现场附近。他是完全能够逃脱的,但他没有选择自己逃命。从谭世明向学校打出的第一个报警电话到他和学校的最后一次联系,人们只知道在最危险的地区他呆的时间超过了7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骑着摩托车,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遍一遍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的父老乡亲,通知更多的住家师生和村民撤离。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深夜里,我们不知道谭世明以怎样焦急的心情,在毒气的包围中、在漆黑的乡村道路上奔走呼号。
剧毒的硫化氢气体,初闻时刺鼻,几分钟之后嗅觉麻痹,再闻不到刺鼻的气味,而麻痹往往会让人们放松警惕。就在谭世明将乡亲们唤起撤离后,返回家中再去救护亲人时,他倒下了。倒在家门外的谭世明,一手拿着毛巾捂着鼻子,一手拿着手机,而他的手机在十分钟之内,曾拨出过17个报警电话,还有一个没拨完的电话号码。除高桥镇初级中学,这些电话还挽救了全村100多人的生命!事后,被他通知转移的村民廖谋艾声泪俱下:“我家里有15个人,我们能活下来都是他喊来的,他叫第一次时我们还当做无所谓,他又来喊第二次我们才跑的,喊第一次在十点钟以前,但喊第二次是两点过后了。没有谭老师,哪有我们一家的性命!”
谭世明的妹妹谭海英是谭家唯一的幸存者。那晚,在高桥镇初级中学读书的她跟着学校转移而幸免于难。谭海英的文具盒里有一张哥哥的黑白照片,没有一张与哥哥的合影成为她这辈子心中最大的遗憾。
灾后重现勃勃生机
灾难过去之后,留给活着的人的是无法释怀的伤痛。开县井喷事故发生以后,那些因为跟随学校转移而幸免于难却失去亲人的学生,成了老师心头最大的牵挂。仅高桥镇初级中学就留下了12个孤儿和5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读初中的张吉兴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面对父母双亡的事实,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能引起他痛苦的回忆,甚至在英语课本上只要出现“父母”的单词,他都感到十分难过,学习成绩也一落再落。这时班主任符美权敏锐地发现了孩子的变化,一次次的谈心、补课,由于感到被关怀的温暖,张吉兴也慢慢敞开了他封闭的心灵。
在井喷事故中,开县教委组织搞好灾区学校抢险救灾,紧急动员包括教委机关在内的47所学校(单位),组织3040名干部和教职工,参加灾民安置工作。学校成了最大和最好的灾民安置地,县政府共设立了15个安置点,接纳灾民4万多人,其中有13个设在学校,接纳灾民7615名,占了全县灾民的1/5。教育系统组织全县师生募捐,号召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受灾师生和群众捐款捐物,共收到各类捐资33.7万元、棉被2000余床、衣物30000多件,是县内捐资最多的单位。
在“9·4”洪灾过去两个月后,学校被打扫干净的教室早已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只有在山间电线杆和树顶上悬挂的茅草和居民家外墙上触目惊心的红字“洪水至此”的痕迹上,还依稀可以想像当时洪水肆虐的情形。为了不影响受灾地区的学生上课,开县县委、县政府把学校复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统筹安排、周密部署。针对受灾学校多的实际,组织6个复课工作组,认真开展了危房排除、清淤消毒、环境整治、课本调运等工作,帮助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9月6日,滔滔的洪水肆虐咆哮一天之后渐渐平息下来,劫后余生的凄凉景象牵动着开县汉丰中学每一个人的心。为了让全校2500多名学生早日重返校园,学校组织发动教职工开展抗灾自救。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清除教室里的淤泥,清理着满是稀泥的课本,清扫着一片狼藉的校园,不叫一声苦,没有一声怨。为让仓促转移的学生财产不受损失,校内清淤和环境秩序恢复全由教职工负责,结果130多名教职工一齐动手,在校园除淤泥、洗课桌、扫垃圾、完善设备,并由班主任带队与科任教师一道,包干清理自己的教室,整整4天4夜,没用一名外面的临时工。学生返校后,发现自己放在寝室的衣物、放在书本中的钱,一样不少,一点不差。
灾后十天,全县遭受“9·4”特大洪灾的168所受灾学校师生全面恢复上课,两万余名受灾师生重新平平安安地踏进了熟悉的校园,举行了复课后具有特殊意义的首次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又一次在校园内冉冉升起。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9日第1版
|
|
录入:周慧娟 审核:周慧娟 |
上一篇:
霍懋征:用爱成就事业
下一篇:
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 ,教育部12月14日: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之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