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光 |
2009-12-21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2009年12月14日 作者:周学荣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等“显性”教育,更要重视理念教育、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等“隐性”教育
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光
■周学荣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一种精神。而文化教育活动的中心就是人和文化。在人文精神的建设上,文化教育是一种手段,这主要得益于它是推动文化普及、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的重要手段。
从文化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涵盖整个人类文化,因而其人文意义也是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首先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乃“人化”的过程。其次,文化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与人类如影随形,是漫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总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再其次,因为自然或世界、人的文化活动体系或人性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因此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全部人类知识或文化都统一起来,清除所有学科的藩篱,弥合所有文化的分裂,从而走向真正的人类文化大统一是人文大视野的理想所在。
从文化教育的本质来看,文化教育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根本属性。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凝结了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来滋养、培育和增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来发展人的个性本质,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理想、气质、性格、能力、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使人的本质与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发展,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是通过传递和掌握蕴含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文化而实现的。人之所以能够接受文化和教育,是因为人本质上有好奇心、认知欲;人本质上有认知能力、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接受教育;人可以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而吸收人类文化,转化为自己本质的一部分,来不断提高和增强自己的精神生命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化教育的本质,最终使人成为完美的人,而这正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全面而幸福的人。
从文化教育传播的方式来看,先进文化教育传播手段的使用,可以促进人文精神建设的自由和解放。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但对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如教育、书籍、报纸、杂志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受教育、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电视、互联网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电视、互联网发布新闻属于文化传播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方式传播知识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获取知识信息和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个性化传播媒体实现;计算机互联网络传播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效率最高、使用最灵活的文化传播手段。而当教育方式通过这些先进的手段来实现,也就实现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和解放,当人人能够平等地、容易地、自由地和快乐地受教育时,也就实现了人文精神建设的自由和解放。
从文化教育创新的意义来看,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是人文精神中的活灵魂。文化创造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切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情感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最基本的原生动力。当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高度智力化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只有知识经济才把人类由统一的标准化向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转变,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而信息全球化的现实也为人们创造力潜能的释放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遇和无限广阔灿烂的前景。尽管我国目前社会个性张扬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人们的创新本性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文化环境和现行教育制度的束搏,创新能力的发展严重不足。提高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应该建立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
从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它是专门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教育目的观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视社会价值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如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培养智力为目的,以和谐自由发展为目的,以完美生活为目的等。这些教育目的观都是立足社会,教育目的被局限于“社会”的框架内,并在“社会”这个框架内寻求一个更为狭窄的目的,在实践中容易忽视个人发展和完善,从而导致了现实教育的极度功利化和受教育者的物化。另一类是重视个人价值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首先,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而是养成人格。学生不仅是认知个体,更是生命个体。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而不能把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再其次,教育的目的是要“尽量使个人成为幸福的工具,先是使他成为自己幸福的工具,而后是成为别人幸福的工具”,最终使其心灵成为幸福的操作性动因。教育必须是实现这种功利的中间手段,不是目的。最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人知识、技能以及谋生的本领,而是在其深层意义上使人成为人,也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的最终体现。
教育以文化来培育人,又通过对人的培育来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些“显性”教育,而且更要重视理念教育、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这些“隐性”教育,使文化教育充分焕发出人文精神的光彩。
(作者系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4日第3版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浅析与启示
下一篇:
如何科学确立普通高中的战略地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