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永帆 文章来源:转自浙江教研网
摘 要: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最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使得当前研究出现了盲目模仿、主题泛化、形式单一和浅尝辄止等种种弊病。在实践中,通过调整教师心态、规范操作流程、盘活研究形式及提供强力保障等策略,能有效地将校本课例研究落到实处。
关键词:校本课例研究;虚化现象;实践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立足于教学实践,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作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支撑制度被提出来,它绝不是概念上的一种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是教学研究回归常态的一项根本举措。然而,在当前的校本课例研究活动中,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出现了种种虚化现象。如何正视分析这些现象,并以此构建有效的课例研究范式,是当前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校本课例研究虚化现象例举
校本课例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以真实为前提,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极具内驱力的活动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忽视制度外的文化建设和经营,暴露出种种“弊病”,主要表现在:
1、“依赖症”:盲目模仿,无针对性
课例研究是一项草根性质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是自下而上的。然而许多老师对课例及课例研究的流程还没有真正地了解和把握,无视学校实际教学研究情况,就“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模仿他人操作程序进行研究。
比如某校语文备课组老师,听说兄弟学校课例研究做得很有实效,于是也在学校里试着做了起来:仿专题、忙上课、拍录像、理实录、写反思……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累得叫苦连天。虽然,这样亦步亦趋的操作,也会给学校教研注入一定的活力。但是,这样盲目的依赖模仿,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研究信心。殊不知,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目标引领,激发老师研究的热情,诱发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能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真正作一些质的研究。
2、“肥胖症”:主题泛化,无效益性
时下,课例主题的泛化现象十分严重,主题的确立“大”而“空”。如,文本解读、语言品味、有效对话……这些问题原本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它渗透于每堂语文课之中。单单提出这样的专题而无视其它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显然对“主题”的理解太简单、机械了。
再则,由于语文www.999777.com-教学改革的不断翻新、变更,致使部分青年教师迷失了研究的方向。他们一味地跟时尚、变花样,于是就东仿西学,研究主题周周有变,月月有异。有一位年轻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主题课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主题变了四次。“有效设计”、“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小练笔的穿插”,最后才确定“有效地拓展课外资料”的研究主题。自然,这课堂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任何随意的、违背学科教学规律、脱离教学实际的课例研究都是徒劳的、无效的。
3、“疲遢症”:形式单一,无趣味性
有效的课例研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以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曾品尝到研究甜头的教师学习热情反而逐渐减弱。他们说的积极性低了,听的热情度降了,思的深刻度也浅了。
平日,我们总能听到老师们的“牢骚”: “课太难上了!”、“实录整理太费时间了!”、“现在的交流太随意了!”……言下之意指我们日常研究的成效性问题。 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呢?我想除了他们平时工作的忙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例研究活动形式太单一了,“听”还是那个“听”,“看”还是那个“看”,“说”还是那个“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使广大教师感受不到研究的乐趣,从而失去学习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
4、“浮躁症”:浅尝辄止,无持续性
课例研究的主题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显然,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再产生。此时,教师的行为的持续跟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内化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行为,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保障。
然而,许多教师却就此浅尝辄止,满足于现状,找到了问题的一些症状或解决的一二点小策略后,就草草收场,忙于总结,不做更深入的研究。浮躁的心理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如我校一备课组学期初确定了研究主题“品味文本语言,体悟文本情感”,通过几个月扎实深入地研究,总结了几条品味语言的策略,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如何品味不同文体文章的语言?”、“如何锤炼教师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等。但可惜的是“问题”还是“问题”,没有再做深一步的研究。
二、校本课例研究有效实践的策略
课例研究是一种人本研究,追求的是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和谐发展。尽管由于观念、理解和操作等原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课例研究还是以它的草根性质有效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针对上述弊病,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课例研究呢?
策略一:直面教师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问题: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他们到校长室去评理,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迷惑了管理者的双眼,造成思想混乱。我们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没错,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师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我想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然而,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超负荷的:备课需要1小时,上课2小时,作业批改2小时,学生交流1小时,完成部门任务1小时……压在老师头上的是“四座大山”。在如此重压之下,老师哪有精力参与研究呢?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以实际行动来给老师解压,让他们的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从而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我们除了要把握好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成长周期(珍惜关键期,缩短磨合期,加快适应期,永葆青春期)外,还要针对实际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大胆改革现有的备课方式,不盲目要求老师写一定量的反思随笔。同时,要积极倡导教师阅读,发放图书,适时推荐书目等,通过阅读以净化心灵。还要鼓励老师自主提升,规划自己的发展周期。这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让老师的心灵走向阳光。
策略二:聚焦操作流程,从无序走向规范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教学研究回归常态的一项根本举措。一般来说,一个课例至少包含一个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具体方法。它有研究的主题,有严格意义上的选课,着眼于专题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自省和行为的跟进。
为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开学初制定教研组计划时,要明确要求各组教师结合前期教学实践中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中提炼研究主题。教师本着这个主题自主选课,思考设计,并实施多轮次教学实践,通过反思、研讨,形成课例文本,为后续研究导引方向。如上学期,我校一年级语文组开展了一次有效的识字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针对实际,提炼主题。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确定研究主题,并专题学习有关识字教学的典型经验。如,《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浅谈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探索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快乐园地》、《创新识字教学四法》等。然后确定了研究主题:《不同文体中有效识字的研究》。
第二阶段:围绕问题,选择内容。根据专题,两位老师分别就识字课《比一比》和阅读课《小熊住山洞》的识字教学做实践研讨。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初步的教学方案。
第三阶段:课堂观察,互动评议。教师按教学设计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进行集体研究、反思原设计目标,并从教研主题选择、教学设计、学生发展、识字效果、教师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议课,再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再由教师上课。
第四阶段:聚焦行为,深度反思。通过多轮实践,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新问题,如,识字教学有方法,但怎样合理运用方法?分解汉字部件时,如何体现汉字整体本身的形象美?如何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层次性?如何突出不同文体的识字教学特点等。
第五阶段:行为跟进,持续研究。通过再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总之,加强课例研究时,我们切忌随意,要规范操作流程,引导教师积极反思,使得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并帮助教师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找到调整教学的切入口。
策略三:盘活研究形式,从常规走向有效
课例研究为教师进行质的研究提供了最宽阔的平台。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聚焦问题,就问题说事、找对策,发表意见,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针对上述的虚化现象,通过变更活动的地点、组织方式和研讨的方法,使老师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从而避免“不良症状”的出现。
这几年来,我们为老师们提供了自助菜单式的课例研究,提出几种有效的研究形式供老师选择。其中最受老师欢迎的有如下几种:
(1)“同——异”式
所谓“同——异”式,就课的结构和主题来说,包括同课异构、同主题异课、同课异主题等;就课的视点和纵深发展来说,可以是研讨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就课的评议诊断形式来看,可以利用录像回放课堂实况进行微格反思,可以邀请学生畅谈课堂收获得失,还可以让同伴以书面提问方式进行碰撞交流,等等。通过不同形式“同——异”式研究,不仅能让老师们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而且能让研究更有效、更深入。
(2)“同——同”式
“同——同”式主要指同课同构,即同一篇课文,同样的设计由同一个老师和几个老师实践。老师选的课可以是曾经成功的,可以是曾经得意的,可以是曾经遗憾的,也可以是曾经失败的;可以是自己亲身实践的,也可以是模仿他人(如名师、特级教师)展示的,等。通过纵向式的实践研讨,全面展示自身的教学追求和专业成长,充分品尝课堂的酸甜苦辣,清晰而又深刻把握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势和不足、成长和缺失,从而进行针对性地磨炼,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3)“一条龙”式
为了让老师真正成为研究者,我们根据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推行了“一条龙”式的课例研究形式。在教师群体中,有的老师擅长上课,有的老师擅长评课,而有的老师则擅长讲座等。根据每个成员的优势,通过教研平台,让他们享受研究的快乐。通常,我们以一个备课组为研究单位,在全员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具体任务分工到人,如一个老师负责文本细读,一个老师负责课堂展示,另一个老师负责交流研讨主题的有效行为策略,以全面展示全组老师磨课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条研究链。这样,就能让老师们了解该组老师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提高老师质的研究能力。
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课例研究,我们旨在打造一支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即:
善于研——能从教学实践出发提炼研究专题,并有效地设计教案;
善于教——能灵活实施设计,及时把握生成,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
善于思——能针对教学实际,敏锐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有效反思;
善于说——能运用一定的理论进行说课、评课等,与同伴会心交流;
善于写——能总结教学的经验得失,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案例。
策略四:提供强力保障,从个优走向群优
为了让研究更具成效,实现由个体优秀向群优发展,学校要积极为老师搭建展示平台,并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参与课例研究的动力。展示平台如何搭建呢?
其一,开放式教研。为了展示各教研组教研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教学研究,我们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是全开放的,甚至向外校老师开发。这样开放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严谨的态度投身于教研之中。
其二,联校联片式教研。为了真正有效实现研究伙伴的合作,开展联校联片式教研又不失为一条途径。通过联校联片式教研,充分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老师的潜能。充分了解兄弟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关注视点,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其三,手拉手教研。为了给老师挑胆子,我校总会与一些山区学校建立手拉手教学结对关系,让更多的老师担负着送教下乡的任务,帮助他们走进新课程,努力确保每节课在山村学校的可操作性,同时了解山区的教学现状,以更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除了提供平台保障,还要注意制度保障、时间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等。只有保障措施到位,才能使老师更全程、更全面地参与校本课例研究活动,真正实现由个优向群优发展。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研究之路,而校本课例研究正以它特有的成效深深地吸引着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努力避免种种不良现象,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把握内涵,盘活机制,丰富形式,深度研究,寻找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让校本课例研究真正成为高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胡兴宏.怎样写课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1).
[3>浙江省课改领导办公室.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M>,2004,(11).
[4>肖志刚.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成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
[5>朱跃跃.试析教研活动主题的有效性[J>.教学月刊,2006,(11).
[6>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2006,(10).
[7>李学红.警惕校本教研走入“主题”研究误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