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 |
2010-3-17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28&ID=12417225
编者按:到2020年提前实现现代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浙江教育面对的新课题。本报在此约请部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领导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希望广大读者关注教育现代化的问题,针对浙江实际情况,就“我心中的教育现代化”和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等问题踊跃来稿研讨。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杨 明
今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我国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各地在制订教育发展方面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战略目标。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前我国达到了处于同步发展阶段的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再过10年,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教育现代化将初见端倪,并跻身教育领域的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为了及时有效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明确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标准。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从历史的角度透视,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的全球范围的不断变革发展过程,是教育的整体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的核心品质的表现。迄今为止,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初级教育现代化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中的高级教育现代化。当教育通过变革而具备了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如实用性、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时,就表明它已获得了教育领域中的基本层面的现代性;当教育变革具备了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智能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时,就表明它已完成了对早先的现代性的深化。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但它们的教育现代化处于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有的早已实现现代化,有的还没有起步。我国目前正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即由实现初级教育现代化逐步向实现中级教育现代化过渡。实现初级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大学入学率达到30%,而实现中级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高中全面普及、大学入学率达到50%。
教育现代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国家和省市层面的教育现代化至少包括以下八个标准。
一、教育现代化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的引领。理念落后、观念陈腐,则教育改革寸步难行,教育创新受到扼杀,而理念先进、观念新颖,则人们易于荡涤不良风气、吐故纳新。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理念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的理念包括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公平、教育效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学校办学的理念包括以师为本、特色发展、全面管理、营造精神家园、顾客满意等。教师教学的理念包括以生为本、全面育人、因材施教、讲求实效、愉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包括理念引领的战略地位的确立,理念的分类指导功能的实现,理念的科学性、操作性、实用性的确认,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渗透。
二、教育现代化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发展为前提和动力。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存在物。人每时每刻无不在思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以符号操作和精神活动为基本的外显形式的。教育思想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落后的。清新的思想使得人豁然开朗、怡然自得,而腐朽的思想使人窒息和衰败。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推动科学合理的教育行动的不竭的源泉。
一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依赖于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一个民族的教育理想和精神的精华。古希腊的民主和务实的博雅教育理论是当时科学和艺术繁荣的最好催化剂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促成人文教育花朵绚丽地绽放的重要诱发因素。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依赖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在现实教育发展中,虽然对科学的教育理论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素质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教育学说、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得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与广大实践者建立协作关系,创建新型的教育理论。而科学的教育理论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物质力量。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将学习和应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现代的教育思想包括开放兴教办学的思想观念,区域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民主办学和民主管理的思想观念。
三、教育现代化以办学条件的改善为物质基础。教育基本上是精神生产,它依赖于办学方面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办学条件的改善首先依赖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教育重视与否方面的意志决断。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必须确保教育投入充足及公平、有效的配置。教育现代化必须是高标准和高要求的教育。“瓜菜代”的教育决不是现代化的教育。教育经费有必要转化为可资利用的合适的办学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学校的办学条件应当达到必要的基本标准,并且有一批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优良的标准。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包括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条件综合化、办学条件精良化,即制定和达到办学标准、办学条件综合创建和管理及办学条件达到高质量和高效能的要求。
四、教育现代化以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助推器。国家和地区应当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工作效能高、富有亲和力的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成长的体制条件宽松、文化环境宜人。普通教师也在学历层次、知识技能基础、教学和管理能力、工作进取心和绩效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不断更上一层楼。从教师队伍成长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角度看,有必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的高要求和低待遇的反差。在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方面,有必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消除教师的高作用和低素质的反差。在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有必要顺应课程和www.999777.com-教学改革的需要,真正转变角色,担负更为全面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达标化、专业化和高质化三个方面。所谓达标是指对教师的任职的学历资格和标准的最低限度的规定。在发达地区,人们可以逐步提高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成为一种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依托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名师工作站等平台,得到多方面的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高质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得教师在一个时段后都能将水平提高一个层级,区域和学校的优质教师的比例逐步增大。
五、教育现代化以学校的现代化为载体。教育现代化以一批现代化学校的建成为标志。没有现代化的学校,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学校现代化的标志是一大批优异学校涌现,学校特色办学蔚然成风。在学校现代化发展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履行资助、管理和评估的职能。学校必须实行自主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定期进行评价,并及时提出和实施改进策略。校长要有先进的学校办学理念,并能组织动员全体教职员工达到标准。教师要以学校为家园,建设美好的学校。学生要以学校为荣,以优异的成绩和综合发展的绩效报答学校。学校的现代化必须在学校硬件建设、规章制度完善、管理组织和机制的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规范化和优质化、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工作有思路、组织有载体、技术有支撑、方式方法有多种组合。
六、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为动力。教育体制改革旨在消除阻碍教育发展的各种束缚,全面激发教育发展方面的潜能。制度是指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而体制是指规则的使用方式方法。制度既约束人的行为,也给人的行为创造机会。体制是人们依照规则行事的框架和结构因素,它外化为各种机制,重要的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要素组合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教育体制的建成包括规范和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责权利清晰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体系完整、相互贯通的学校教育制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相互分工且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财政性教育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公平合理的考试制度。
七、教育现代化以管理的现代化为支柱。教育科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教育要素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加以组合和利用。管理强,则要素组合和利用的效率就高,否则,稀缺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能被白白浪费。管理和决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与方法,最终取决于管理和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教育管理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科学水平的提高,教育管理由单纯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简政放权,提高服务能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不仅要依靠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要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和广大从业人员和外部人员的积极性的激发。管理人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领导力的提升和管理素质的提高对于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八、教育现代化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为基础设施方面的大平台。教育技术是指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及使用的方法。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主要形式是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旨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的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重视网络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注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一方。
做好四篇文章 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
□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宇伟
教育现代化有宽泛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对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在当前阶段,区域教育现代化就是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硬件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内涵发展,构筑教育的“优质、协调、均衡、和谐”现代化品质。下面我以镇海教育为例谈谈。2010年起,镇海将开展“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教育品质先行城区”主题活动,对未来1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确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提出,着重做好“优质”、“协调”、“均衡”、“和谐”四篇文章,构建出镇海教育的先行品质,至2020年,镇海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在推进优质发展上,着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执教力提升为依托、学校自主发展为载体的素质教育运行模式,提升教育内涵品质,以实现人人受到“优质的教育、发展的教育”。我们认为,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作为发展空间。好的教育生态就是包括学校、家庭在内的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念认同和行动指向。今年,我们设立了“轻负担高质量行动年”主题活动;今后,我们还将设立更多的主题年,如“学校社会教育协作年”、“创新能力强化年”等,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风向标。二是要有好的制度作为发展保障。如师资建设制度,我们将抓住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契机,积极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将教师的新课程执教能力作为教师现代化水平的标准,把教师培养制度从重学历、职称等“硬发展”转移到重新课程执教能力等“软发展”的更高水平上来。三是要有好的文化作为发展依托。我们的重点是着力提升校长的“教育家办学”理念和新课程领导力,使校长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
二、在推进协调发展上,着力完善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增长点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结构品质,以实现人人受到“充分的教育、终身的教育”。我们给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三驾马车”铺设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基础教育走“均衡、高质、轻负”发展之路,以均衡发展为保障,以内涵发展为导向,推进新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制度,加强教育开放,构建具有国际视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营造“轻负高效”镇海教育品牌。学前教育走“规范、优质、和谐”发展之路,加快高标准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范、整合和帮扶,全面提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比例,让学前儿童全面进入“入好园”时代。职业教育走“服务、特色”发展之路,围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镇海港口区位,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临港型专业品牌,以进一步增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在推进均衡发展上,瞄准高标准均衡目标,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和人群的高位均衡体系,提升教育环境品质,以实现人人受到“公平的教育、均衡的教育”。教育的高标准均衡,实质是师资、管理的均衡和质量的均衡。我们将在创设一流均衡办学条件,推进全区城乡学校硬件环境均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镇海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联动推进的区域优势,高标准推进全区城乡学校师资、管理和办学质量的均衡,重点将推进三大均衡模式。一是教师的“区管校用”模式,推出和完善“校长轮岗”、“教师走校”、“名优教师流动支教和定期服务”等制度,以实现优质师资的流动和统筹。二是学校的“一校两区”模式,将城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完小有机整合,实行教育、教学、师资、课程、学生等一体化“扁平型”管理,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三是学生的“统一学区”模式,以镇(街道)为单位,在同一学区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加速推进农村学生“读好书”的进程。
四、在推进和谐发展上,更加凸显教育的服务社会、关注民生改善的时代责任,提升教育服务品质,以实现人人受到“完全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我们将重点推出三项“和谐工程”,一是“寒窗工程”,进一步做好帮困助学和特殊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受助人员范围,把帮扶对象从义务段向两端延伸,使人人受到完全而充分的教育,提升教育公益水平。二是“蓝天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一片蓝天下的优质教育。三是“协奏工程”,进一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及学校内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态势,演奏教育和谐发展的协奏曲,让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引领力量。
以开放的视野迈向教育现代化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林卫平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可以跨越,不能省略。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立足“底子薄”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全面深化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用占全省11%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撑起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目前,温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工作中心转向内涵发展,正朝着教育强市和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办学目标和要求,推动温州教育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调整思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路是:
——基础教育。抓发展重心的调整,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移。在地域调整上,新增教育资源要尽量集中于城镇,不再扩大农村和山区教育规模;在发展策略上,要优质与均衡并重,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形成区域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
——职业教育。抓规模扩张和专业建设,建好职业教育基地,拓展发展空间,做强重点专业,实现职业教育在质和量上的新飞跃。
——高等教育。抓质量提升,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推动高等教育步入内涵集约发展轨道,确立温州作为全省三大高教中心之一的地位。
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
我们将高举“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大旗,以开放的视野来办教育,培养走向世界的温州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科学管理,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照《温州市现代化学校标准》,加快实施学校现代化发展规划,继续开展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促进学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管理、www.999777.com-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办学实效示范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推动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增添活力。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严格执行部、省、市关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严肃查处严重违规办学行为。
三、加强规划建设,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学校
1997年,温州是全省最迟通过“两基”验收的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落后局面,温州“九五”期间率先在浙江省制定实施《温州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成效显著。近10年来,全市平均每年新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在35万平方米以上,温州大学城、温州中学等一大批接轨国际教育、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
在“十二五”期间,温州将继续坚持“高中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城乡中小学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坚持“新建学校上规模,创全国全省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制定实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建设布局规划,抓好城镇配套学校建设和基础薄弱学校及中小学危房破旧校舍改造工作;继续实施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地区、城乡、学校、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
温州几乎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培训培养师资。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原则,借“国外力、高校力”,选派优秀教师和校长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支持中小学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教育硕士、博士学位;我们将抓住实施绩效工资的契机,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将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推出一批在温州、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教学专家,让他们引领温州教育发展,切实提高温州教育整体水平。
把握四个特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蔡 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后,教育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又制定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比多数省市,浙江省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更早一点,也更快一些,并逐步形成了浙江特色。
一、发展均衡化
教育均衡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没有教育的均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因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
浙江省长期以来致力于以县为单位的教育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就把“基础教育抓均衡”作为浙江省建设教育强省的第一个设想,而且浙江省高度发展的经济也为教育均衡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浙江省的教育均衡工作并不全面,各县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我们在对省内四个地市各级教育局领导和千余名一线教师的调研访谈中发现,平原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较为均衡,而一些山区县市,城乡差距则较大。浙江省的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更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因此,浙江省要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继续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建设系统化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它包括了四个层面(物质、制度、观念、知识)和六大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学条件准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而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单方面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上四个层面六大因素之下,又各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可以说,现代化的建设必须要像抓工程建设那样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浙江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系统化的特点。浙江省在每一层面每个因素的建设上,都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化的工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政府投入相对滞后与被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功能发挥不够、序化有余而活化不足等。因此,应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确保各地教育投入能够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要协调各子系统的发展,通过系统内的协同,产生优势互补、能效扩张的作用;必须在保持原先重程序讲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育现代化能够跟上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并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目标动态化
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建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目标动态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魅力所在。教育目标的动态化,造就了开放而有活力、丰富而可持续发展的浙江教育。
但同时,动态化的建设目标也给浙江教育带来困惑,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的目标虚无与混乱。快速变化着的目标,导致了一些区域与学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失去前进的方向,例如到底要上移重心还是降低重心,是齐头并进还是分层递进,是内容优先还是技术优先等,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有些地方政令频出,而且相左,令下属无所适从。
因此,浙江省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目标发展性与动态化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即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确立一个较长时间内共同遵循的目标参照系。
四、结果素质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所要追求的结果也只能是“人的素质”,如果没有学生素质的提升,没有教师素质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先进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技术设备、优质的教学软件,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使用,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素质提升。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人的素质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浙江省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重点要放在各项措施的长效落实上。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尽快建立科学的学校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检测系统,确保学校能通过师生素质提升获得应有的价值效应与社会肯定,从而解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每所学校、每个教师不但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乐意开展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结果素质化特点。
链接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值得研究的部分选题
1.人口变动与教育规模、布局、结构研究
2.“十二五”和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研究
3.学前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
4.特殊教育规划与支持政策研究
5.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6.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7.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竞争力研究
8.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与升学制度改革研究
9.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10.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管理研究
11.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与建设研究
13.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研究
14.高职、中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性、衔接性研究
15.强化高等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研究
16.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
17.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18.推进校企合作研究
19.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研究
20.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与研究
21.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2.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及提高培训质量研究
23.教师合理配置、有序流动研究
24.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25.大学生管理研究
26.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27.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对策研究
28.大学生助学资金管理研究
29.高等学校评价制度研究
30.高校“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3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32.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
33.推动教育技术进步研究
34.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35.学生人格培养研究
36.教育投入及经费管理研究
37.中小学教师师德打造研究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不能急功近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
下一篇:
如何做智慧的班主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