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给学生一点饥饿感 |
2010-5-10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傅飞波
眼下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可谓红遍大江南北,一个舞台一个人,一张嘴表演两个小时,体育馆座无虚席,观众们时不时发出尖叫声和欢呼声。据说2009年周立波演出了150场,场场爆满,而今年他出乎意料地表示他只演出50场。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要培养市场饥饿感。
好个饥饿感!笔者由此想到,现在的教育中,学生不就需要这种饥饿感吗?
首先,在物质上要给学生以饥饿感。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只要小孩子喜欢,除了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星星拿不到,其他什么东西家长都会想尽办法帮他们办到。城里的家长买两三套房,为什么?他们恨不得为儿子、孙子都买好房子。在这种氛围熏陶下,我们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吃不了苦,甚至大学毕业宁愿在家做啃老族,也不肯下基层煅炼。大的方面是这样,小的更不用说。现在孩子的玩具很多,又很高档,但真正会玩的小孩却不多,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联想笔者小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出于对玩具的饥渴感,我们自己动手做玩具。如用铁轮做可以转向的小车,一个玩伴在后面推,一个在前面把方向,在晒谷场上疯跑,绝对比现在的电动玩具汽车过瘾。在做玩具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做陀螺:我们要知道木头的质地,因为只有硬一点的木头做陀螺才好使,在削的过程中又知道了树的年轮……而这些过程恐怕是花5元钱买一个会发光的陀螺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在情感上要给学生以饥饿感。现在的学生是家庭的中心,一家人都围着他转,什么事都由大人担着,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飞扬跋扈,受不得半点委屈,也没有半点感恩之心。笔者曾和一名受到父母责备而离家出走的学生聊天,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是:“要让父母尝尝失去他的滋味。”这个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所以有教育专家提出,要学会对孩子说“NO”,不能事事依着孩子。同时,家长和老师还要学会关爱的技巧。现在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付出就像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付出了最真挚的爱,而小孩子却往往不领情。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使孩子感受到并明白我们对他的爱,这比单纯付出显得更重要。
最后,在知识上也要给学生以饥饿感。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上课老师满堂灌,下课有做不完的作业。双休日、寒暑假又被家长逼着去读各种各样的假期班、兴趣班。在一遍遍地做题中,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对知识早已产生饱胀感,成绩差的学生又滋生出厌学情绪。难怪高考结束后,很多高三学生都把书本扔得到处乱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应该提倡有意义的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研究性学习说白了就是给学生以知识的饥饿感,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解决学习当中的各种困难。例如国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有这样的作业:观察蚯蚓的生长过程,并写成论文。学生们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每天记录,10岁的孩子居然也写成了2000字的论文。外国的学生也有课业负担,但他们的负担比较有意思,也更具挑战性,因为它们触动了学生的饥饿神经。
中国有句俚语,说这吃饭呀,“吃不饱,会更饿”,适当的饥饿感更能激发人的欲望。而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催生学生们的饥饿感,适当的饥饿感更能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中吸收到“精神营养”。相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如果从这个方面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径,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调查显示:六成中国学校重视鼓励学生发言提问
下一篇:
“人人有奖”的赞与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