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人人有奖”的赞与思 |
2010-5-10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王 东
寒假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实验小学为全校3600名学生都准备了一张奖状。奖状的名称由学生、教师、家长商定,有“思维独特奖”、“最爱讨论奖”、“演讲小明星”、“歌唱小精灵”等,学校则取消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每人都获得奖状后,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乐不可支。调查问卷也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赞成每人一张奖状,但此举却遭致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质疑。他们担心全体发奖状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奖状没有原来的珍贵,降低其激励作用。
其实,茌平实验小学的做法并不新鲜。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有不少中小学校在学生评价上大动脑筋。有的增加了奖项,有的增加了奖励的频率,有的则赋予“三好学生”以新意——譬如同学的好伙伴、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等,在此基础上有的地方更出现了“四好”、“五好”等。它们的一个趋向就是突破传统的“德、智、体”框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进行不遗余力的表扬,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信学习、愉快学习。
义务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的特点就是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要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而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家”的。各具特长的人都能大放异彩,对社会作出贡献。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公平地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也要求他们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以维护其自尊与自信。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因为它变成了“学习好”一好独大。尤其是当“三好学生”评比与中、高考加分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更容易走样和出偏差。以至于到后来,一些地方就是纯粹按成绩来给学生评优定奖了,鲜有考虑其个性特长的。
所以给每个学生颁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它意味着承认每个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都值得被挖掘出来浓墨重彩地表彰。同时,找各种名目给学生奖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试想,一个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如何能给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呢?要是给讲卫生的学生颁一个歌唱奖,这样张冠李戴的奖励有还不如无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有奖”可能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教师走近学生、关注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也有人说,孩子和大人没什么两样,辛辛苦苦一学期,拿个奖回家总比两手空空要好,“人人有奖”让所有人皆大欢喜。如果真是这样,那倒是要警惕的。因为当奖励变得漫无目的、为奖励而奖励时,这肯定会降低其激励人的效能,使学生对进一步的奖励无动于衷。“人人有奖”还有一种不好的暗示效应,那就是不管努力与否,到学期末肯定都会拿奖。当奖励变得司空见惯而又唾手可得时,那继续拼搏的兴趣与动力又何在呢?正如经常得不到表彰的学生需要奖励进行“刺激”一样,经常受表扬的学生为何就不能用“停止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其自我反思和自我鞭策,进而更上一层楼呢?
从以往只奖励少数几个所谓的“精英”学生到如今的“人人有奖”,这都不是正常的教育评价方式。真正有价值的奖励就是要让学生朝着教师为其预设的目标努力,教师则为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喝彩,同时提醒他们还有缺点与不足。既不求全责备,造成奖励在引导教育教学上的低效,也不天女散花,使奖励沦为“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甜品。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给学生一点饥饿感
下一篇: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