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追求个性打造名校 |
2010-8-30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原载《教育信息报》2010年5月26日
编者按
抓住教育改革关键点
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那么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在哪里?温州市教育局认为应该抓校长的教育思想。要让校长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将校长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把办学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2009年,温州市教育局开始在温州中学、温州二中开办“办学思想研讨会”,今年4月15日至16日,温州市教育局举办“温州市实验小学、温州市实验中学办学思想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温州各地的300多名校长和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与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认为现阶段温州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要求校长有思想,能培育一支优秀的团队,更要淡泊名利,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举办办学思想研讨会旨在为温州教育朝内涵发展设置一个载体,倡导教育家办学,引领学校结合实际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这不仅是学校展示自我的一个绝好平台,更是学校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也是让他人全面了解、问诊把脉的一个好机缘。
温州市实验小学和温州市实验中学基于“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教育适应性的探索,呵护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获得最优的发展”,颇能给人启示。2009年本报曾以《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在选择中获得最优发展》对这两所学校进行深度报道,刊发后获得好评。《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一文经改写后刊发于《人民教育》。本报在此再次关注这两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希望给各位读者以借鉴。
校长观点
走向教育民主 追求适性发展
□温州市实验中学 何 民
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保持着冷静、理性、明确的价值判断与坚定的价值追求……
温州市实验中学是有着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集团化学校。基于对历史的传承、对现实的观照及对未来的考量,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走向教育民主,追求适性发展”。
一、对于适性发展的内涵的理解
我们提出“适性发展”的概念,就是指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促进个性的差异发展。
首先,适性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它给我们的启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教育的宗旨不是也不应该弥补这种差异性,而应尽最大努力激扬他擅长的智能。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唤醒他的潜能,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个性化发展。
其次,我们的教育必须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绝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筋疲力尽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仍保持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坚韧精神的运动员。教育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唤醒学生达成潜能的自觉。当学生唤醒自觉后,教育者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兴趣和热情被唤醒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热情。
二、实现适性发展的策略是“教育民主”
我们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在一切教育活动中,他代表着一种健康、有序、和谐的教育方式。“教育民主”的关键就是——“学会尊重”、“提供选择”、“慢慢等待”。
教育民主意味着“尊重”,教育者的眼里都应该写满“人”字,只有教育者真正意识到站在你面前的生命个体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教育民主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选择”。
学校应该在学习上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东西。“让选择,成为校园的一种习惯”这已是我们的共识。而教师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我们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平台——主要有数学、英语的分层,校本课程,社团,德育特色班的特色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让他们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从而用最佳的教育方式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教育民主还意味着要“等待”。
教育民主就是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我们努力让我们的老师学会等待,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把它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学会在错误中等待孩子的成长。
我们期待建立和完善多维度和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校园隐形教育系统。通过“随风潜入夜”式的熏陶和感染,达到启迪智慧、养成品质的目的。
三、践行“教育民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打磨一支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我们通过师徒结对、专家引领、职前培训、课题研究等方法努力提升三个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模式,即适应期教师的成长模式,成长期教师的研修模式,成熟期教师的辐射模式。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要有“六个学会”——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学会宽容、学会等待。
专家点评
最让我触动的是“等待”,等待的核心就是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我们的教育太急躁了,老是围绕着升学率转。不要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应该作为办学目标之一。很多途径同样提高升学率,温州实验中学开展了那么多的活动,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方展画
适性教育就是要尊重人的天性、人性、本性、个性,也包括人的社会性。践行教育民主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我们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学院院长周湘浙
人民的满意是指为一切人及一切与人有关的机构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一种用心的、精细的教育服务。服务目标是唤醒自觉。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郑信军
建适合孩子发展的现代“笑园”
□温州市实验小学 白莉莉
我从基础教育的学校价值中引发对学校责任的思考。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这一漫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
简单地说,我们小学不是上一级学校的预备学校,不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不是只为初中提供生源而存在,我们应该为本身的存在而存在,存在的价值要从自身的存在当中体现出来、发掘出来。
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考,我把相对复杂的学校责任简化成三个短语“面向全体”、“全人发展”、“幸福生活”。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定位是:建一所现代“笑园”,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精神家园和学习生活的乐园。我们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并从三个维度进行内涵的展开:做自己、做快乐的自己、做能够自我完善的自己。我用三个词来概括我们学校的目标定位:学园、家园、创造园。
基于以上的这些思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向老师向学生提出“如何办好学校、做好教育”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三个层级的架构图。第一个层级是观念层面的,我们办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涵,形成了什么样的指导实践的原则。第二层级是策略层面的,我们的办学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作出了什么样的反映,又是如何在与实践的互动之中变成策略、路径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变成教育生产力的。第三个层级是工作层面的,这几年我们在哪些方面做了哪些改革,产生了哪些成效,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做的工作的?
我们认为“适合孩子的发展”的教育的内涵包括:
内涵一:适合孩子的发展是“每一个”的发展,是有差异的的发展(这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面向每一个孩子设置课程、实施教学、布置作业、开展活动的原因);
内涵二:适合孩子的发展是“对外看世界,对内看自己”的发展,能内外兼修,视野宽广的发展(这是我们校训“关注世界,关爱生命”的内在要求);
内涵三:适合孩子的发展是孩子的快乐发展,创造性发展(这是我们提出“来学、来玩、来创造”的内在原因,也是我们看重“你今天快乐吗”价值的原因)。
作为指导学校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在办学思想和实践之间,是我们的三风(学风:异想天开,脚踏实地;教风:惠风和畅,百舸争流;校风:兼容并蓄,自我超越),它从三个维度对学校办学行为和发展进行目标定位。
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我们主要在三个维度铺设了实现教育目标的路线图。这构成了我们的办学策略:
路径一:基于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与教学;
路径二:基于教师特色发展的专业成长;
路径三:基于心灵体验的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在这三条路径之中,我们搭建了一个个工作平台,实施、落实了一个个教育事件、教育模式。在第一条路径中,我们探索了“配方制课程”、“差异课堂”、“36个孩子36种作业”、“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评价”、“生命德育”、“家庭实验室”和“整理课教学”等。在第二条路径中,我们分两个层面实施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一是教师的个体发展:我们提出教师特色化发展理念,通过特色课、个性课堂、风格教师和“做成一件事情”项目,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以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竞争实力、生命活力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的团队发展:我们提出“学科品牌发展”战略,建设强学科。在第三条路径中,我们创设并利用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活动平台,主要包括:作为仪式的活动(结业典礼、开学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等),作为校园文化节的活动(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体验式常规教育的活动(晨会和班级活动),等等。
在这个架构中,融入了我们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我们对教育和办学的憧憬和理想。在实践中,教师们对“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进行五花八门的分解,如“创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创适合孩子发展的德育”、“创适合孩子发展的课堂”,乃至“创适合孩子发展的作业”等。“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为了每一位孩子,为了孩子的一辈子。语词素朴,但行之不易。我们特别强调“创”,永远要“创”。我认为“适合孩子发展”有一个无限接近的问题,是一个永远开拓的任务。“创”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逼近完美的过程,也是孩子得到了更合适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过程。
专家点评
白校长是位“有爱心没权力”的校长,她充分信任自己的团队,放权给教师;而她的每位教师也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放权给学生。这种信任和放权,成就了这所学校这么多的创新。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长吉
观念大于制度,制度大于方法。温州实验小学办学思想是高站位、高境界、高成效的。教育是人的事业,在学校所有的行动当中都感觉到人的存在、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智慧。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江 明
课程制度是学校最根本的制度。温州实验小学富有创造性地把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改造。这种改造,是结合了学校教育理想的改造。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葛大汇
“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是由“差异教育”和“个体教育”这“两翼”,以及“整理课”这一载体共同实现的。
——著名特级教师 周一贯
慎批“传统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蔡 伟
一直以来,我写教育教学论文经常用到“传统教学”这个概念,而且基本上是作为放矢之“的”来使用,看别人的论文也大抵如此。但现在,当我需要寻找立论对立面而再来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我却觉得有点心虚,它就像一个审判官在冷冷地注视着我底气不足的“答辩”。
想想也是,二十年来使用了N次的概念,你真要让我说出它的内涵,我会一筹莫展。所谓“传统教学”其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内容和形式又是什么?仅指中国教学还是包含了国外教学?我至今也没弄明白。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在论述某种新教学理念或流派或模式或方法的时候,把“传统教学”拿出来当“箭靶”呢?唯一的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不破不立”思维在作怪,认为教育发展中任何一样有创意、有价值的东西的出台,都必须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的。在大家眼里,“传统”一词总是与“过去”、“陈旧”、“落后”等相联系,因此,拿“传统”说事是最方便、最合理不过的了。于是,大家都希望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批判而凸现自己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价值。但很少有人去考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两者会是水火难容。更少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批判传统教学基础上创立了如此之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可是“传统教学”何曾倒下过,何曾退出过教学舞台。倒是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这个式那个法,却一个比一个短命,出师未捷,随风而逝。一个能够久存于世的概念,难道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吗?
其实,教学是一种最为特殊的人类活动,自它诞生以来,就充满着诸多的对立,可以说在教学中人类的智慧与愚昧、思考与直觉、理性与经验、真理与谬误、精华与糟粕始终是并存的。而且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原理、规律与规则,往往形成几个截然不同的类型:有的具有普适性,有的则具有特殊性;有的体现恒久性,有的则体现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正确性可言。传统教育教学中有至今仍然能够通行的精华,现代教育教学中也有不合实际的理想化的成分。而且现代教育中有诸多新东西,其实可以在我们的祖先那里找到依据。新和旧、现代和传统经常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
因此,当我们在提倡新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对待“传统教学”这个概念,千万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我们需要有对“传统教学”起码的尊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新”本身就含有“旧”的意蕴,因为,从时间上来说,任何一种“新”都只是一个“点”,至多是一个“段”,用不了多少天,“新”也就变成了“旧”;何况,“新”是相对于某种“旧”而言的,没有旧的借鉴,哪来新的诞生呢。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新教学保持青春活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呢,唯一可行的自然是不断从“传统教学”中寻找并汲取养料,对新形成的理念、内容、模式、方法也要不断加以反思,通过提炼萃取,使之成为催化更多教育新成分的母体。
要加强农村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
□庆元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菊梅
农村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刚从象牙塔走向讲台,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付出与回报的差距,接受着条件艰苦、创业艰难、竞争激烈、人情世故的考验,其社会心理是稚嫩的、多变的、脆弱的。笔者认为,对农村新教师的培训不但要有教育法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等常规内容的培训,而且要加强农村新教师职业认同、成长创业、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社会心态调适培训,以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社会心态,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农村新教师社会心态的现状
笔者在对2009年分配的56名农村新上岗培训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农村新教师与社会年轻人群体同样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理、躁动不安的情绪、仇富不公的心态,但农村新教师的社会心态显得更为复杂,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职业认同感较低。笔者在与农村新教师座谈中发现,很少有人将从教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29%的新教师在与主要工作对象学生相处中感到快乐,66%的新教师从教不是对这一职业感兴趣,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就业途径、谋生的手段。
(二)思想浮躁、行为短期化明显。在对农村新教师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多新教师从教准备不足,他们往往对自身成长没有长远的打算,选择踏踏实实做教师的只有19.6%,一有机会就改行的占32.1%,走一步看一步的占26.8%。
(三)失衡迷茫的心理状态严重。年轻的农村新教师,面对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平衡,心理表现得十分脆弱。年轻的农村新教师选择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和工作压力大的各占62.5%、75%。具体分析可知:①在相对艰苦的农村学校工作,没有知足感与幸福感。②与其他同龄人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较高的薪酬相比较,产生失落感与不公平感。
二、关于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的思考
农村新教师社会心态显露的问题,不但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学工作的成效、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这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校、教师多方位联动,集研究探索、操作落实、监督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再加上心态调适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关注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工作。新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活跃的群体,农村新教师又是农村教师队伍中最活跃的群体,关注农村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显得更为紧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培训的宏观指导,明确培训机构、学校对新教师心理调适培训研究、探索、落实的任务,促进教师队伍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
(二)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对新教师社会心态调适培训的研究和探索。在常规的新教师培训中,更多关注的是对新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的培训。实践表明,一个新教师能否及时进入角色,最关键的不在于这个新教师掌握了多少教育教学技能,而是取决于其对这份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针对新教师的社会心态现状,开展研究和探索,设置相应课程,加强调适培训,扶正其社会心态。
今年以来,庆元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三课一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心态调适培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开设以“正视现实、快乐生活”为主题的“泼水降温”课,对种种社会现实进行剖析,让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年轻人对社会现实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好高骛远;开设以“守住根本、平凡工作”为主题的“疫苗接种”课,对教师如何践行教育教学法规、坚守职业道德、谋划个人发展,提高“免疫力”,避免短期行为;开设以“潜心教育、春华秋实”为主题的“典型引路”课,对身边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进行剖析,引导农村新教师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激发他们的工作耐心、创业激情、守业毅力;开展“结对帮扶”名师定向辅导引路活动,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精的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引路人,实行“一对一”的心态跟踪辅导,引导农村新教师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农村新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调整个人社会心态。不同的对象,同样的培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培训对象的基础有关,另一方面是与其自觉程度有关,而自觉程度又深受其心态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新教师,要主动地调整个人的心态,主动地抵制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牢骚、自大、嫉妒、轻慢、怨忿、放纵、贪婪、愤怒、浮燥等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危害,使自己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下一篇:
开展主体性班集体活动 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精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