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布鲁纳发现式学习与今日研究性学习异同之比较 |
2010-9-2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2009年05月19日 作者:吴青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吴青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和今日的研究性学习的概要,并通过比较来简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发现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 相同点 不同点
一、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召开的关于改革理科教育的伍兹霍尔会议上,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作了会议的总结性报告,归纳并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在书中布鲁纳对“发现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强调,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1>。基于这种认识,布鲁纳极力倡导发现学习法,并注重理论分析。
那么,什么是发现式学习呢?所谓发现学习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布鲁纳曾经说过,“发现不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务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笔者同时也认为,发现的内容不仅仅指人类整体从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对整体已知晓、个体尚未知晓事物的探索。可见,不仅科学家在从事发现,每一个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可能经历发现。为什么要用“可能”呢?对于学生来说,摆在其面前的事物多属未知晓的,但并非说学生认识、知晓所有这些事物的行为都属于发现。
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呢?布鲁纳主张教学采用“探究──发现”式方法,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做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致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有里有说,新的事实或片段的迹象使得这种大量转换得现象成为可能。但是,要做到这一步往往不仅仅依靠新的信息”。实际上,布鲁纳在这里指出了发现法学习中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布鲁纳看来,儿童的智力与科学家的智力之间的差别并非实质性的;虽然说儿童掌握的知识经验少、理论层次低,智力发展的程度与科学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在性质上,主要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却是极为相通的。如果我们研究儿童思考的方式特征并以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像史学家研究历史那样学历史,像数学家研究数学那样学数学,像科学家研究自然和社会那样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布鲁纳主张的发现式学习,实际上正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今日研究性学习概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产业开发的周期日益缩短。在信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以简单复述和再现知识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在未来应对急剧变动的社会的。因此,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因为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3>。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其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重过程的这一特性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笔者认为它的这一重应用特性使它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4>。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当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一)相同点
第一,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两种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主动求知为过程,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为内容的活动,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解决了问题,从而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愉悦又进而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将得到不断激发。
其次,两种学习方式的核心都是问题性和探究性,即围绕一定的问题,模拟科学家研究方式和过程,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研究问题[5>。通过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程序,寻求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亲历的,从中使学生的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两者都强调过程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和亲身体验,即使研究成果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也不影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发现式教学中虽然学生发现的定理等早已被别人所发现,但学生发现的过程和亲身体验对学生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
(二)不同点
1、目标不同
西方的教育家卢梭,裴斯泰罗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人都从不同的视角推动了发现学习的发展。但真正使“发现学习”确立自己的地位是与杜威和布鲁纳的努力相关。布鲁纳比其他人更注意发现法的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在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容易。”基于这种认识,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结构、基本原理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这种发现的经验和方法对将来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十分重要的。
布鲁纳的发现法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现成内容的质疑和对权威的超越,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最终养成一种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6>。
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这是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宏观背景。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主题,其任务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行之有效的,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使学生虽掌握了理论知识,但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这根本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恰好顺应了社会潮流,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的人才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来,在实践和学习中深切体会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旨在倡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本领,这正与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是相一致的[7>。
2、开放程度不同
研究性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内,也可以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研究的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或与之关联的其他学科。而发现式学习一般是在课堂上或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发现的内容往往是数学定理等相关问题。
3、自主程度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更具有自主性,贯彻“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式教学法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的学习却是沿着老师事先精心铺设好的道路进行的。
4、创新层次不同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冲破陈规陋习,具备求异思维及非常想象等;而发现式学习中的发现严格地讲是“再发现”,虽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具有胆的猜想和推断,但这都是发现数学定理等服务的,学生思维话动势必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
四、总结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也为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发现学习强调问题来源于学科内容,而研究性学习所指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学科内容,也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出现,绝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更不是与现有学科教学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8>。
无论是发现式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对传统的机械的接受式学习的挑战。教学的目标都是由要求学生“学会”转向要求学生“会学”,在“增知”的同时“增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的尝试符合信息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实施这种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方式也要因人施教、因科施教,并且与接受式学习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邵瑞珍,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王美岚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42.
[3>曹新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J>.中国科学教育创新导刊,2007,3:42.
[4>高连玉.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理论研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0,10:9.
[5>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2003,5:27.
[6>安德华,肖艳梅.旨在培养科学家的教学理论──重度布鲁纳《教育过程》
[J>.职业圈,2007,11:100.
[7>许日珍.浅谈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5,11(2):71.
[8>王彦国,刘鹂.浅谈研究性学习[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4):83.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浅析与启示
下一篇:
学生自主发问的“美式”课堂教学值得借鉴
|
|
|
|
|